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文資保存 係鏈結科技與人文之經絡

惟最關鍵的仍是其內涵(Contents)與環境(Context)之關係是否深厚?是否具人文思考之啟發性與想像力?而其中「文化資產之保存與活化」這個重要介面卻被疏忽了。這議題看似與科技無關,但若深入探究其範疇當發現它可跨越古今,包括有形與無形遺產。惟其保存卻經常與都市發展、公共建設競合,而倡議者亦常被視為開發之絆腳石。
依《文資法》,文化資產係指「具有歷史、藝術、科學等文化價值,並經指定或登錄之有形及無形文化遺產」。有形的遺產包括了人類如何運用科學知識與經驗傳承擇地造屋(如達悟族與海共生之聚落),諸多清代、日治時代之建築、砲台、燈塔,均可自其實體了解到營造工法之科學性與美感。水圳埤塘系統之佈配仰賴重力流原理,更是絕美的科學性文化景觀。此外,更多的產業文化景觀,如林鐵、糖鐵、礦鐵…等軌道建設,自清代以來與台灣的經濟成長同步,阿里山林鐵之營建更具世界遺產之價值。
許多水力建設包括引水蓄水系統之配置,如屏東之二峰圳、明潭之抽蓄發電、暖暖水壩。即便是近代國軍所建之金馬坑道,均可自諸多細節中探究科技應用之智慧以及背後之人文故事…
二○一六文化部推動了「再造歷史現場」新策略,主張將有形的文化資產與各城鄉之空間治理融合連結,以再現土地與人民的歷史記憶,這是具創意之政策。以「大基隆歷史場景再現」為例,它貫穿了四百多年來考古遺址、港埠建設乃至漁獲技術…,這些歷史之爬梳整合了跨域人才,也逐一挖掘出市民之記憶與文化傳承。
再自農業工程遺產來看,如風鼓機、曬鹽、石滬…等,很多自《天工開物》中即已存在,這正是活的文化遺產保存。相地選址絕不只是迷信的風水觀,它其實是科學的敷地計畫,綜整了自然科學適宜性分析之精華。為此當吾人在爭議老樹是否該移?老水圳是否該加蓋?老聚落是否該重畫?答案其實很清楚,能細心保存下來之文化資產無論格局大小,它正是歷代人類文明科技與人文融合最佳之見證,這個經絡怎能切斷?(作者為文化大學景觀學系主任)
延伸閱讀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