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以人為本的交通 以移動服務社會

為因應二○二五年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交通部正大力推動「以人為本」的新交通想像。林佳龍部長一反過往交通部大多從供給導向的建設思維,改以需求導向的服務思維,要把交通打造成台灣最大的服務業。交通部過去許多資源大都聚焦於公共建設與都會城市,對於廣大偏鄉與原鄉部落的需求,有著「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無力感。
台灣人口高度聚集都市,主因是就業機會多,許多年輕人遠離家鄉,是因為生計的不得不,對留在家鄉的雙親和家人老後的生活照顧,成為子女們不得不犧牲的無奈。近年來國發會推動的「地方創生」政策,正在整合跨部會資源與力量,為未來偏鄉發展提出解方。
但這個困境如今反成為台灣新興產業與社會發展的絕佳契機。面對少子化與高齡化社會到來,勞動人口將逐年遞減,但隨著醫療藥學的突破與台灣有著世界最好與最便宜的全民健保制度,長壽健康長者未來將比比皆是,可預見年長者生活所需的照顧,將逐漸從家庭系統轉由社區系統來接住。而結合台灣資通訊科技與醫療照護服務優勢,建構出高齡化社區應有的生活、生計與生命的各式所需,將帶動極大的銀髮產業商機與社會服務資源。
抽象來看,人類所有生活都是在「時間」、「空間」與「活動」此三大面向中交織而成的。年輕時,我們充滿生氣與活力,在不同的時間與空間場域中,自由進行各式各樣的活動與行為。隨年齡與身體的變化,體力和心志逐漸衰退,大家對時間使用、移動空間範圍與活動類型有了改變,此時適度的移動力(mobility)介入與協助(如到府服務、接送陪伴、移動輔具等)將是重要的生活功能與社會支持系統。
依照AI科技與物聯網科發展,未來的移動服務將有四大發展主軸,分別是自駕車、電動車、車聯網和共享服務。對擅長資通訊技術的台灣來說,移動服務有著絕佳的產業機會。交通部「以人為本」的施政方針具有極高戰略價值,可以整合交通部、衛福部、經濟部、勞動部、科技部、教育部、農委會、國發會、原民會等跨部會與民間企業資源,打造成為台灣獨特的「智慧+服務」Total Solution。
唯交通部必須更大格局地突破目前「移動即服務」(Mobility as a Service, MaaS)的技術本位主義,提升到「以移動服務社會」(Mobility as a Social Service, MaSS)的人文高度,才能真正實踐「以人為本」。
(作者為逢甲大學公共事務與社會創新研究所特聘教授)
延伸閱讀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