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test
0:00 /
0:00
放生 應公私協力復育環境

每逢春夏之交,常可見民間團體放生的新聞,不過多是負面反應。本於善心的放生行為,一直是華人社會為自己或他人祈福的方式之一,讓生命體回到自然環境是放生的表面意義,也是生命教育的最佳示範。放生真正目的在於維持環境的平衡,但以放生為名,實為放縱外來物種恣意侵入環境的事實,其所帶來的損害往往要一段時間才能平復,甚至會對環境造成不可回復的浩劫。
誠如日月潭因泰國鱧的入侵,造成原有的水族生態的崩解,甚至也開始傳出外來螯蝦影響原生種蛙類與螢火蟲棲地的訊息。而在海邊野放與海域生態不合的魚蝦貝類,更可能因死亡造成某些棲地水質酸化,形成另類汙染。
其實,長時間被不當利用的環境要回復到各物種衡平的狀態,單憑防堵式的執法,實在緩不濟急,也防不勝防。不如藉此機會,擴大透過政府與民間協力的方式,讓放生融入政府環境復育計畫的一部分,讓善的出發,產生更有益的效果。比如由政府適時公布可放生的物種、數量與地點,藉由民間團體協助主管機關管理與監測放生後的環境數據變化,讓公共任務更加經濟的實現,也可使環境更永續的發展,這才不失放生真正的意義,也就是讓生命自然地繁衍與共存。
延伸閱讀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