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透視/國際大結構與國內小氣候

美國川普政府從二○一七年底公布「國家安全戰略」開始,涉中文件就將中國大陸定位為在印太地區尋求取代美國的「修正主義大國」,陸續對大陸進行貿易與科技制裁,雙方陷入對峙與緊張。新冠疫情爆發,加劇原本對峙與緊張的程度。多數人認為美國與中國大陸正在進行一場新的冷戰,但是深入觀察美國與蘇聯的冷戰特質,它與當前美、中衝突仍有顯著差異。
從結構層次分析,美蘇冷戰是以雙方為首的民主與共產兩大集團,在意識形態與軍事同盟的對抗。在此結構下國家行為模式,除了第三世界國家強調走中立路線外,其他國家則壁壘分明選邊站,經濟發展也要服膺戰略安全的目標。
蘇聯垮台冷戰結束後,其領導的軍事同盟隨之瓦解,經濟發展成為各國施政首要目標,國家間互動與相互依賴增加,模糊了意識形態界線,各國也因此避免在強權之間選邊站的困境。
以美國為首的軍事同盟仍持續存在,主要是因應恐怖主義與核生化武器的擴散;此外美國仍是世界經濟制度與秩序的捍衛者,加上盟邦支持,美國霸權地位更為穩固,對崛起的中國採取交往加圍堵策略。
但是川普總統上台後,改變此一基本的精神與結構,他以「交易型」領導策略,做出違反美國傳統價值與制度的措施,使得川普不再是自由世界可以信賴的領袖。當川普有意對中國大陸展開新的冷戰時,並未獲得盟邦的支持,而各國與中國大陸經濟互動與互賴程度的密切,也使新的冷戰可能性相對降低。
反觀東北亞地區,韓戰帶來的冷戰遺產仍舊存在,中共與北韓的軍事互助同盟與美日、美韓的軍事同盟相互對峙,南北韓緊張與衝突陰影揮之不去。另一受到韓戰影響的兩岸關係,則呈現相對平穩狀態,特別是馬政府時期,在美、日與中國大陸間,採取動態的平衡政策,擴大了機會、降低了威脅。
但是由於川普的挑動與我國政府一邊倒向美國政策,兩岸冷戰基因可能被迫呈現,中共對我可能採取局部、快速、震撼的騷擾與打擊,如果控制不當,不排除進入類似朝鮮半島長期緊張與衝突狀態。
美國與中國大陸及兩岸之間,都存在有和平與發展的過程,原因在於雙方首先承認存在爭議的議題,但是會設法以模糊方式處理,即使在此情況下,雙方都有改善關係的意願,同時在交往過程中清楚理解對方底線,避免挑戰對方核心利益。
我國在因應新冠疫情的成果,值得高度肯定,主要是因為我健全的公共衛生制度與人民素質。但政府處理入境人士措施,明顯有原籍歧視現象。在宣傳我防疫的國際效應上,政府好像讓人民先吃興奮劑,可是清醒後卻要面臨殘酷的事實,我國仍然未能參與世衛組織大會,發言支持我國參與的國家也未增加,日本鬆綁入境管制國家不包括我國,而川普對我國的形容,更令人痛心,八一七萬票的蔡政府,在川普眼中也只不過是白宮「堅毅桌」上的筆尖,當政者還是要看清國際政治現實,平衡為上。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