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工的人:藏在感動下的歧視

台劇「做工的人」,最近引起熱烈迴響。但,大家都說好,真的就是好?
觀眾捫心自問:願不願意讓孩子去當工人?答案應該顯而易見。不管是作者或觀眾,很難不用「刻板印象」來看工人,甚至放大這些印象當作笑梗。
原著封面、也被選為該劇金句寫著:「這個社會要求他人有尊嚴的活著,幾乎都是收入穩定的人。」用收入去衡量尊嚴一點都不正確,卅年多前筆者國中畢業去工地打工搬鋼筋,一天都有二千元,更不用說專業焊接工、板模工和操作重機具的怪手、吊車司機。以前樓下鄰居開怪手做工程,單身時開跑車、結婚生子後換休旅車都是B開頭的。雖說風險高,但有房有車的大有人在。
如果用「做工的人」去檢索新聞,最近跑出來的是「找嘸做工的人 工資六年漲五成」;反倒是筆者待過的新聞業,記者從筆者進入行業起薪至少35K,到筆者離開時起薪普遍不到28K。當今社會,以收入來論,到底誰的尊嚴比較高?
原著封面另一句話:「但一個人只想活著,謙卑和努力的活著,難道不值得尊敬?」當然應該,問題是看了該劇你對做工的人改觀了嗎?還是更加深原有的刻板印象:不守交通規則、吃檳榔、整天做發財夢…當所謂知識分子自以為天龍國白領,用這角度看做工的人、觀賞劇情,笑過、哭過,就會給予工人該有的尊敬?
這個社會最可怕的不是沒有文化,而是充斥歧視文化而不自覺;最可怕的也不是歧視,而是不知覺就在歧視,並視為理所當然。
這部戲絕對是充滿戲劇張力的好故事,能將兩百萬中獎發票送給需要的人,也是人性至高的光輝,但即使觀眾熱淚盈眶,也沒辦法讓觀眾真正尊敬做工的人。社群媒體幾乎一面倒的溢美之詞,評為「顛覆台灣社會的價值觀和刻板印象」,難道大家印象中工人不會幫助人?缺乏人性至善的一面?真正的尊敬應該從尊敬這個職業的專業開始,而不是從這個職業的某人某個行為,去決定該不該尊重。
教改多年,台灣社會「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維,反而愈來愈盛,大家多要當沒有一技之長的大學畢業生,也少有意願選擇需要一步一腳印、實作實操的技職教育。所以當大家認為工人是「社會底層」、「需要關懷」時,就已經是歧視,更難以平等角度去看待對待。期待大家能以不同的視角去看「做工的人」,而做工的人,也不要落入歧視而不自知。
延伸閱讀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