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AI新十大建設若淪撒幣工程.台灣難成AI島
國發會歷經數月籌備,旨在打造AI島的「AI新十大建設」初見輪廓,預計七月送行政院經發會議通過,未來四年將至少投入一千九百億元預算。賴清德總統日前宣示將設置主權基金、建立AI試製線、推動國際標準制定,志在讓台灣成為全球AI關鍵樞紐。表面看來,這是一場政策布局與科技賽局的重大啟動,但深入檢視,不禁令人憂心:會不會又是一場「資金濫用、效益難驗」的政績工程?
名為「AI新十大建設」,當然是想讓民眾將其與創造台灣經濟奇蹟的十大建設聯想在一起;AI新十大建設包含:三大智慧應用、三項關鍵技術、四大基礎建設,內容洋洋灑灑,期望至二○四○年帶動新台幣十五兆元產值,並創造五十萬個高薪就業機會。其中,算力競爭要「超韓趕中」,目標是台灣AI在全球排名前五大。
算力即國力,國際間已掀起AI基礎建設的競賽,美歐中日韓均大力投入AI建設。美國推出星際之門(Stargate)計畫,預計到二○二九年投資五千億美元(約新台幣十四兆元);歐盟的InvestAI計畫,將調動二千億歐元資金(約新台幣六點八兆元)。中國大陸早在二○一七年就把AI納入國家發展規畫,傾全國之力打造算力資源;日本今年通過AI專法並由首相領導「AI戰略本部」,將在七年間投入十兆日圓(約新台幣二點二兆元)預算;南韓目標躋身全球前三大AI強國,新任總統李在明選前承諾,將投入超過一百兆韓元(約新台幣二兆元)。
相較之下,台灣的AI新十大建設若僅以一九○○億元對抗世界級對手,必須思考資源投注在哪裡、由哪個單位負責。根據目前揭露資訊,資金將分散至多個部會與地方政府,結合學研機構與企業投入。換言之,決策權分散、執行路線模糊,最終恐演變為地方設園區、學界寫計畫、企業申請補助,一場典型的「撒幣競技」。回顧民進黨政府推動的前瞻基礎建設,總預算達八四○○億元,名目繁多卻進度落後、效益模糊,各方憑關係搶食大餅,難保AI新十大建設不會重演同樣場面。
更重要的是,台灣要實現AI島目標,成敗關鍵在於主導與整合。這次戰略設計師是行政院還是國發會?目前看來,規畫主要來自文官體系,經濟部、數位部、科技部各行其政,欠缺具有全球AI視野、能統籌軟硬整合的戰略核心。國發會主委劉鏡清抱怨很多法令卡住AI的發展,但立委卻指出,AI新十大建設的上位法規《AI基本法》政院版迄今仍未提出,到底是誰在卡AI發展?
其次應盤點台灣現有的優勢,除了代工製造,扮演全球晶片製造供應鏈角色,其他有何強項?台灣「吃硬不吃軟」,偏重硬體製造、軟體發展不足的產業特性,讓台灣難以擺脫代工的命運,無法升級。
台灣的AI人才也明顯不足。根據行政院科技會報資料,全台高階AI人才每年僅培育不足三千人,而美國OpenAI一家公司就網羅上百位頂尖工程師;南韓即意識到人才重要性,李在明承諾強化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教育、設立AI學系,並擴大人才兵役特例,力求留才與育才並進。
台灣若沒有軟體技術、沒有數據治理能量、沒有創新應用場域,如何在國際上競爭?AI島不是靠政治語言堆出來的空想,而是靠實質能力堆疊起來的現實。首要之務應是制度革新與戰略集中,而非重蹈撒幣秀的老路。它更需要長期戰略、人才儲備與執行紀律,絕非單靠喊口號與砸預算就能創造奇蹟。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