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五月出口創紀錄,拍手叫好恐嫌太早
說來矛盾,近幾年政府千方百計想要降低對中國大陸的出口依賴;蔡政府任內推動八年「新南向」政策,卻不見有太多改善。如今,美國突然一躍成為我國最大出口國,台灣看似有效擺脫了大陸的出口依賴。但正當川普的關稅大刀高懸,誰逆差大誰就要被砍;此際我國對美出口大增,難保不被美國政府抓住小辮子,對我商品關稅下重手。
若檢視貿易順差的變化,台灣五月對美順差為一○七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翻倍,整整增加了一○九%。在川普的關稅報復清單上,我名列美全球關稅順差第六名,那是根據二○二四年的順差七三九億美元排列。今年僅一至五月,我對美順差即已達四一八億美元,估計全年將超過一千億美元。這項變化,從對中國大陸大幅出超擺盪為對美國大幅出超,恐怕矯枉過正,未必是福。
從產業結構看,出口的變化也明顯描繪科技業與傳統產業的兩極化興衰。資通和視聽產品出口金額達一九八・九億美元,年成長達一一一%,刷新了歷史紀錄;其餘如電子零組件的成長,也達廿八・四%。這說明台灣作為科技島,隨著AI的崛起與半導體產業的領先與強韌,正欣欣向榮。但相對於科技電子業的榮景,傳產貨類的出口卻表現疲弱,欲振乏力。問題是,傳產通常雇用門檻較低,也吸收更多就業人口;遇到傳產衰落時分,政府可曾為可能失業人口做好轉業準備?
台灣對美貿易驟增,另一方面也是搭上了美中貿易大戰的順風車,趁勢狂飆。這當然是機遇,但其中也暗藏凶險。最怕的是,政府和業者分不清虛實,誤將短期現象當成長期寄託,而一頭栽進去,最後可能落得血本無歸。更糟的是,若只看到出口暢旺的霎那光鮮,卻忘了經濟結構轉型需要用耐心與智慧去逐步調整;那麼,「貿易依賴」的痼疾就只會在不同病灶間移轉出現,而不可能真正痊癒。
以中國大陸作為對照,中國五月出口總額為三一六一億美元;其中,對美出口僅二八八億美元,較去年暴跌卅四・五%。與台灣相比,完全是兩樣情。這顯示,在川普的關稅戰下,中國大陸作為「世界工廠」的榮景和豪情,已來到一座必須轉型否則無法翻越的大山。面對川普的貿易戰,中國一方面用稀土的戰略價值與之周旋,另一方面則積極尋求分散出口市場。今年一至五月,中國對東協出口增加十二・二%,對歐盟增加七・七%,對非洲則增加了廿%。儘管如此,新市場的拓展,仍不足以抵消對美國出口衰減的缺口。這就是貿易戰的血腥結局,但至少大陸的轉型已經開始,而成果可能要幾年才能完全看見。
也因此,對於台灣五月的亮麗出口,人們還不必急著拍手叫好。原因是:第一,這仍是個短期現象,並非真正的結構轉型;第二,它出現的時機,在川普政府眼中可能看作負面解讀;第三,科技電子業的榮景,映射著傳產的深長陰影。至少,民眾現在應該更理解台積電赴美設廠的必要性,否則台美貿易順差將更鉅大。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