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總預算爭議 要以高度智慧化解
立法院1月下旬三讀通過中央政府總預算後,台灣政壇充斥著山雨欲來風滿樓的衝突態勢。行政院首先發難,停聘記者會手語翻譯,接著各部會也隨之威脅停繳房租及延後3C產品上市,指控輕視台灣文化發展,預言影響花東雙軌計劃,衝擊勞保與退休金發放,停擺老農津貼與農民職災保險,甚至有部會記者室提早熄燈藉以表達不滿。
自從去年內閣改組,行政院與立法院就齟齬不斷。從開始修正《立院職權行使法》與《刑法》的「國會改革法案」,到後來的《憲法訴訟法》及《財政收支劃分法》等攸關國內政治運作的重大法案,兩院爭議動輒訴諸「覆議」而毫無化解跡象。執政黨最後透過憲法法庭釋憲定奪,更讓在野陣營質疑司法公平性,使得維護社會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瀕臨信任危機。
行政院上下想在「朝小野大」的立法院翻盤總預算,竟誤導民眾、醜化在野黨,結果只會加深彼此怨懟,最後注定失敗的「覆議」,不過是在台灣朝野對立的政治歷史增記一筆註記罷了。最近,就在行政與立法兩院累積宿仇難解之際,認同執政黨的民間團體又開始鋪天蓋地對在野黨立委發動大罷免。未來半年台灣政治必然衝突不斷,社會十分憂心立法院的「一院之不治」,國家大政治理將持續蹉跎。
台灣今日政局混亂應非執政者的初衷。賴清德總統就職演說特別強調要以「新思維」看待「三黨不過半」;「政黨在競爭之外,也應該有合作的信念」,而立法院「多數尊重少數,少數服從多數,才能避免衝突,維持社會的安定和諧。」卓榮泰院長上任時亦表示會要求行政團隊做好國會協調溝通工作。賴總統與卓院長對理性政治運作的期許顯然落空。
面對台灣政治困局,賴總統依憲法權責召集五院院長會商國政,但社會對是否就能因此「增進院際協調與合作」並「凝聚朝野共識」多持保留觀望態度。行政與立法兩院的爭議,無法靠總統召集其他三院首長參與解決,而立法院的合議制在內部未能擺平的前提下,更無法讓韓國瑜院長能有太多的發揮空間。賴總統想透過憲政體制化解朝野政黨對立確實有難度。
台灣政治紛亂來自朝野對立,根本原因則是行政權被朝小野大的執政黨壟斷,且在野黨長期未被執政黨尊重的必然反彈。「解鈴終須繫鈴人」,賴總統啟動院際會商僅是邁出朝野和解第一步,未來要真正排除政爭衝突根源才會「人和政通」。台灣朝野對立是政黨政治問題,賴總統若能以執政黨主席身分,推動朝野政黨對談與和解,才有可能化解當前政治僵局。
預算是執政者落實施政目標的具體手段,預算被立法院刪除,代表社會民意對於執政計畫的疑慮。我們從總預算刪減內容可看出,在野黨是對過去政府決策的不滿。刪除撥補台電公司1,000億元,表明「廢核」政策的不務實;數發部被刪除30億元,是該部長期績效表現令人完全失望。至於媒體政策及業務宣導費被砍8億元,則反應在野黨對過去政府文宣經費分配不公,甚至可能成為政治工具的疑慮。
這次行政院在總預算主動增列歲出2,806億元,遭到立法院要求自行增加刪減639億元,更凸顯過去八年來中央政府總預算的膨脹速度過快;從2018年的1兆9,740億元擴增到今年3兆1,325億元,年成長率近達5.8%,遠高於同期平均經濟成長率3.3%。立法院要求行政院自行刪減預算,是希望政府回歸「零基預算」原則,重新檢視政府過去支出是否浮濫。
行政、立法兩院的總預算爭執,依然延續近一年未能終止的政治紛擾。國內菁英若不學習「正、反、合」的辯證進步原則,繼續堅持「贏者全拿」,動輒祭出覆議的假性民主,未來只會製造更多政治衝突,而這絕非社會所樂見。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