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北檢的公信力,隨柯文哲的誠信一起陪葬
柯文哲的四大案,包括了奉送京華城容積率收賄,及處理民眾黨政治獻金涉及圖利、公益侵占和背信等罪。在京華城案的收賄圖利部分,柯文哲究竟收了沈慶京多少賄款,檢方語焉不詳。北檢僅以柯文哲行動硬碟記載的「小沈-1500」,和七筆合計二一○萬元的政治獻金帶過,證據力顯然太過薄弱。
在「小沈-1500」部分,檢方試圖以同一硬碟中其他並列資料也都有收錢的事實,證明這筆紀錄確是「柯文哲收了沈慶京一千五百萬元」。然而,同案被告議員應曉薇收賄超過五千萬元,身為市長的柯文哲收賄卻僅一千七百多萬元,顯不合理。以其他並列資料佐證,充其量只算是「推論」,檢方其實未查獲「金流」。然後,檢方便將所有案情無法釐清部分,全推給潛逃國外的柯文哲秘書「橘子」許芷瑜。
柯文哲處理政治獻金之混亂,從起訴書的描述看,堪稱是「一攤爛帳」。其中,既有政治獻金未入民眾黨帳戶者,又有開公司和基金會供金流進出者,更把「政黨募款演唱會」和「個人營利演唱會」混為一談。甚至,還有人直接在台北市長辦公室、柯文哲寓所地下停車場交付政治獻金,都荒謬絕倫。無論最後判決如何,這一樁樁政商黑箱交易的醜態,柯文哲「白袍染黑」再也無法洗白。
對於相關指控,柯文哲和民眾黨一概否認,並反控北檢政治迫害、雙重標準,這未免避重就輕。但檢視司法偵辦過程,確實有諸多可議之處。例如,在「偵查不公開」原則下,卻屢屢有各種訊息及細節外洩給綠媒,用來炒作帶風向。經輿論一再批評,北檢仍照洩不誤,若非已不在乎司法公信,就是奉承政治高層授意,是惡質的政治操作。
再看檢方起訴書內容,並非純粹就柯文哲犯罪舉證,而像是「柯文哲從政黑資料揭密」。例如,特別將柯文哲行動硬碟中自稱「朕」、「朕是雍正皇帝,但絕不會讓你成為年羹堯」等資料公開;試問,這與案件本身何干?又如,描述柯文哲對公務員「丟筆怒斥永不錄用」情狀,是否在跟進最近的「反霸凌風潮」?包括揭露柯文哲延攬財團二、三代進入市長室實習,及總統大選失利後推動「傅冬菊計畫」,要使政商界支持民眾黨。這些內幕,固有助「醜化」柯文哲形象,但難道是為了遮掩檢方追查金流不力的窘境,否則有何必要在起訴中渲染政壇八卦?
「清廉」和「透明」是柯文哲從政標舉的大旗,但京華城案和政治獻金案讓柯文哲的「清廉」蒙塵,起訴書所詳述政治醜態,則讓柯文哲自詡的「透明」變成黑色笑話。如此貪婪無狀之行徑,一般民眾聞之反胃,柯文哲如何繼續在政壇立足?
柯文哲的政治生命或已黯淡,但北檢偵辦此案的諸多踰越行徑,其實也是將自己薄弱的公信力與之陪葬。柯文哲遭起訴後,民進黨第一時間呼喚「小草回頭」,更證明綠營、綠媒和北檢的「合作無間」。柯文哲被譏「一年走完阿扁十年路」,而民進黨權力一把抓的醜態,又何嘗不是「八年走完國民黨四十年的路」?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