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中央總預算 須儘快調整適法
立法院審議114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因部分「法定義務支出」未依法編足預算,被藍白黨團退回程序委員會,引發朝野的政治攻防。為免影響預算審議時程,建議行政院應當補足預算以適法,或者提出覆議求平反,總是要讓爭議落幕,才能聚焦在總預算案實質內容的審議,使施政順利。
首先,從絕對數額來看,相對於蔡政府上任執行的105年度,或蔡政府首次編列的106年度總預算,歲入、歲出都低於2兆;以及113年度歲入2.72兆、歲出2.95兆的規模,賴政府首次編列的114年度總預算,歲入3.15兆,歲出3.13兆,雙破3兆元的歷史新高,從「政府支出其實是納稅人負擔」的角度來看,都是中央政府規模明顯擴張、突破巨數的里程碑。
再從年增額度及比率來看,114年總預算是增幅最大、增速最快的分水嶺。歲入增加4,282億,成長率近16%,為25年來最高。歲出增加2,806億、成長率近10%,僅比蔡政府的112年度略低。相對於馬政府歲出平均年增率2.6%,蔡政府歲出平均年增率6%,賴政府首次編列的歲出年增率,以數倍的速度暴增,顯見財政規劃有欠穩健。
其次,在營業盈餘與事業收入、財產收入都負成長的情形下,歲入仍大幅成長,最主要來自於稅收暴增4,600億元、高達20%的成長率,其實透露了兩大隱憂。
隱憂之一,就是「國進民退」。政府收入過度集中於稅課(占歲入近九成),尤其所得稅成長23%、營業稅成長17%,顯示國稅的成長率,是經濟成長率3.3%的六倍,代表近年來國稅稅收與經濟成長脫鉤的現象,持續發生甚且惡化;也就是中央政府坐享經濟成長的大部分果實,且遠超過民間所得成長的速度,透露稅制有嚴重不合理的問題,有必要深切檢討所得稅及銷售稅制。
隱憂之二,就是過去八年,國稅的實際徵收數遠超過預算數的「超徵」現象,導致政府產生財政幻覺,而輕率增加鉅額的歲出,乃至於編列特別預算。財政部雖不斷設法減少稅收推估的誤差,仍難免遭到各界責難,可能就乾脆從114年起改為「大膽從高」編列,卻極有可能矯枉過正。
從本年度前八月的稅收實徵數來看,誤差率已降至10%,但年增率僅2.6%,即知明年度稅收及歲入極可能「嚴重高估」。高估歲入卻夾帶高成長歲出,極可能因為稅收不如預期,不但預估的209億賸餘不會實現,反而轉呈赤字,並使舉債數字超過千億,實際還債數又減少,連同特別預算的增加舉債將超過3,000億,則114年底累計債務餘額可能突破7兆的關卡。
目前,勞保除了近年已撥補2,470億之外,明年度再撥補1,300億元、健保336億元,加上已補貼台電3,000億,本年度追加1,000億,明年度又編列1,000億,等於撥補社會保險及國營事業虧損已經「常態化且鉅額化」,違反使用者付費及社會保險財務自足等原則,以及預算法、財政紀律法,更打臉「預算籌編原則」強調的「退休年金及社會保險,應以建構永續穩定之年金制度為目標」,尤其問題最嚴重的勞保年金,以預算撥補來迴避改革的責任,遲早會因為稅收不如預期,而成為拖垮財政的關鍵。
此外,國防支出總預算部分約增10%,加上特別預算高達6,470億元,已躍居支出第二位,超過教科文及經濟發展支出。賴總統近日的「備戰才能避戰」說,恐怕讓國防支出有增無減,對社福、經濟發展等內政,產生排擠效應,足以讓國人惶恐不安。
總之,賴政府首編的明年度預算,規模和成長率暴增,且建立在過於樂觀的稅收暴增的假設之上,違反承諾的「先減法、後加法」原則,並未將原有的計畫或預算全數歸零重新檢討,加強開源節流。因此,為財政的健全及永續,立院有必要嚴格審查114年度的中央政府總預算案。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