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經發會」是解決經濟問題良方?
行政院籌設的「經濟發展委員會」,今天召開首次會議,討論委員會的架構和設置模式,以及留才攬才、投資政策三方面議題,規劃未來每季召開一次會議。事實上,籌備會議已先行召開,對架構及設置要點都已經大致定案,只待首次會議確認即可正式上路。雖然,我們並不看好這個「違章建築」,但既然箭在弦上,我們也願意提供建議,讓它發揮最大成效。
在國發會的初步規劃下,這個委員會將由行政院長卓榮泰擔任主委,副主委是副院長鄭麗君,執行秘書是政院秘書長龔明鑫及國發會主委劉鏡清,委員是秘書長和各部會代表12人。經發會未來將討論的議題,初步公開的包括三大主軸-「創新經濟、均衡台灣、包容成長」,其中再細分15個子項目,包括青年薪資、所得分配、140項基礎建設、西部科技廊帶等。
在賴政府上任之初,立刻籌組這個體制外機構,讓人聯想到陳水扁總統任內,在2001年8月召開了「經濟發展諮詢委員會」,召集朝野政黨代表和社會賢達,隆重召開了三天會議,會議結論分「共同意見」、「少數意見」,事後並追蹤「共同意見」落實狀況,回應給與會代表,經濟形勢彷彿一片大好。但到底還是「船過水無痕」,事過境遷後一切回歸現實平常;唯一的效果,是顯現阿扁總統有意團結國家,向在野黨和社會釋出了善意。
目前賴政府這個機構,看來是大同而小異:「大同」的部分是,納入的議題過多而難以聚焦-從開始的「經濟發展」三個面向,擴大到包括「世代正義」和「投資台灣」,屆時很容易變成部分結論並不相容甚至矛盾。「小異」包括成員規模變小,但每季開會而有常態化的傾向。規模縮小,顯示它有心想真正解決問題,不想成為「大拜拜」。但組織成員除部會代表外,目前曝光的業界專家多過學者,容易變成會議淪為業界代表爭相爭取政府對該業的重視,缺乏對各業有深入研究的學者表達其客觀意見,讓會議結論的可行性降低。
另外,委員會設定每季開會一次,似乎表示委員會將長期存在。但若有需要長期存在,就表示目前的政府架構有問題,必須讓它成為一個正式機構才對。既然過去的「研考會」已併入「國發會」,那麼國發會就有責任進一步研究,是否該將這個機構正式化、常態化?還有,即使會前提供委員「參考資料」,但這些委員多半忙碌異常,能持續去開會已屬萬幸,哪有時間消化那些主辦單位提供的厚實資料?因此,有意義的會議必須有相當「專業機構」,針對各種議題提出深入的研究,研擬不同的政策建議,再請會議委員就其專業和經驗,點評各種政策建議的可行性,才是一個較佳的推動模式。
這個「專業機構」,在美國就是「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在台灣可以將經濟部兼任性質的「經濟顧問」擴編為專任、常態的「經濟顧問委員會」,也可以提升為行政院層級,延聘專職專家,對各行各業進行常態性深入研究,才可能對各行各業及各種議題提出深入可行的政策建議。否則,這次的經濟發展委員會,即使不會是「大拜拜」,但淪為「小拜拜」的機會還是不低,值得慎思。但如果增加一些學界專家,在國發會的協助之下,就各業和各項議題進行研究,為下次會議先行準備,也可以是臨時的應急之道。
「經濟發展委員會」顯示行政院求新求變值得肯定,但若要獲得具體的施政成果,可能還必須下功夫探討。我們雖擔心它淪為大拜拜,但還是期待它順利成功。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