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順應趨勢 形塑產業新面貌
若說2008年金融海嘯使得經濟急性休克,傷害了產業發展,如今全球需求不振、成本遞增的局勢就像是慢性的威脅,雖無立即性危險,對若干產業卻也一樣致命。從歷史來看,產業結構穩定並非常態,隨著外在條件的快速變化,我們已經到了必須思考如何順應趨勢以形塑新的產業結構面貌的時刻。
就學理而言,一個經濟體系的產業結構會長成什麼模樣,深受各種主客觀條件影響。就客觀條件而言,包含其擁有的資源類型與數量、市場的需求、對手國能耐等;就主觀條件而言,包含產業本身的努力以及政府對產業的鼓勵或管制措施等。一開始,產業與政府的努力大概都能搭配客觀條件而行,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再透過貿易發揮比較利益優勢,使經濟效益達到最大。
最糟情況是政府政策違逆資源條件與市場需求所創造出的產業趨勢,這不但將使得資源錯置,也會使產業處於難以獲利的情境,造成供需損失、經濟效益降低。近來中國大陸政府大力打擊遊戲產業,使得業者和消費者雙輸的情形正是顯例。最棘手的情境是當客觀條件不斷改變時,產業努力與政府政策應當如何調整以維持經濟效益最大的狀態。例如當淨零排放成為全球趨勢時,高耗能、高碳排產業必受衝擊,政府與產業須致力於減碳的努力,或讓這些產業的規模減小甚至消失,取決於減碳成本的高低。
淨零轉型是全球性課題,全球共同摸索因應之道。如果客觀條件的改變來自於貿易自由化,一國的出口部門會因而受惠、進口部門則會受害,學理上此國的資源配置會藉由市場機制逐漸由進口部門移轉向出口部門以取得自由化的最大效益。但在實務上,所謂「逐漸」並不容易,進口部門的萎縮直接衝擊相關業者的利潤與勞工就業,很難在短時間內移轉調整。此時政府的思維與做法就很值得探討,究竟應努力維持進口產業於不墜,抑或應協助移轉調整,降低業者與勞工的衝擊?這個問題可能沒有標準答案,畢竟整體經濟利益與個人利益並不全等。如果自由化帶來的整體利益提升,政府可透過適當分配將受惠者的好處移轉給受害者而有餘,亦可減少移轉過程的衝擊與阻力。長期而言,為了讓有限資源獲得最大效益,除非受害產業或個別廠商能成功升級以創造更高的獲利能力,否則政府透過設計機制以讓有限資源調整到更有獲利性的產業應該才是更適當的舉措。
產業政策與規劃亦復如是。在全球科技發展趨勢下,台灣許多科技業正享受優勢,也有許多產業具有發展潛力,例如生技、太空、再生能源,台灣正在努力掌握契機;但也有許多產業遭遇全球需求下滑、競爭對手變多變強、本身升級程度不足、外在成本提升,甚至對手國可能取消關稅優惠等困境而陷於掙扎。以台灣有限的資源勢必難以支撐為數愈來愈多的產業發展,長期而言,透過諸如設計產業調整的資源移轉平台等機制來引導產業調整轉型、降低轉型對業者與勞工的衝擊,以便讓有限資源調整到更有獲利性的產業,應該是政策思維。
產業調整固然是大方向,卻也不可忘記:沒有夕陽產業,只有競爭力不足的企業。即使傳統產業中,也不乏兢競業業努力提升競爭力的廠商,這些廠商不但讓經濟結構保持了產業多元性,也穩固獲利、提供高薪就業機會,是值得以政策協助的對象。
經濟體系與政府資源皆有限,若畏於順應外在條件調整,長期只會讓資源錯置,難以獲取最大經濟效益。選戰方歇,正是政府捨棄短期考量,勇於面對長期調整的最佳時刻。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