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新閣姓陳又姓蔡,卻不見行政能力提升

表面上看,前副總統陳建仁是受命「組閣」;實質上,他更像是隻身應召「入閣」,新閣的組建仍是蔡總統隻手主導。因此,新內閣究竟是「姓陳」或「姓蔡」,已難分難解。重點在,作為蔡總統「擋箭牌」的蘇貞昌已經失去功能,換上笑臉迎人的陳建仁,至少可以紓解一些民怨;但這面新擋箭牌能撐多久,也無法太樂觀。
自從八年前擔任蔡英文的副總統競選搭檔起,陳建仁對民進黨的「貢獻」,一直屬於消極性質,靠的是他的學術及社會形象幫政治爭議「退火」,而不是憑其能力為政績加分。四年前蔡總統的連任之路遭遇賴清德挑戰,陳建仁適時聲明自己不尋求連任,以讓位促成「蔡賴配」,正是如此。一年多前他突然加入民進黨,被視為蔡英文為「卡賴」預留棋子,亦是如此。如今他接任閣揆,則是為了讓蔡總統和賴主席在黨政間有個緩衝,也非因他能力卓越。然而,近年他的爭議日多,形象大不如前。
觀察這次內閣改組,在陳建仁首肯接任行政院長後,蔡總統卻是先和蘇貞昌協商內閣人事,把蔡英文想要安排的人馬和蘇貞昌想要維持的班底談定;數日後,再由陳建仁與其餘閣員面談。這種互動過程,反映了三個事實:第一,蔡英文對陳建仁的組閣權缺乏尊重;第二,陳建仁對行政院的運作和人事布局顯然也相當生疏;第三,蔡蘇插手的內閣布局,勢必使責任政治更難釐清權責分際。
民進黨平日看似人才濟濟,但到了這類關鍵時刻,即暴露出左支右絀的窘境。這次內閣改組,主要目的是把甫卸任的地方首長推進中央執政團隊,以彰顯中生代接班的銳意。但是,由於蘇貞昌的戀棧及蔡英文的猶豫,接班安排已喪失最佳時機。此外,鄭文燦因論文抄襲被撤銷學位,勉強接任副院長都難免招來物議,又只能找來被譏為「高端推銷員」的陳建仁擔任內閣門面;這些,都顯示蔡政府過去數年在「自嗨」中失去了因應民意的敏銳,耗喪了民進黨原有的元氣。
觀察這次內閣改組,除了「中生代登場」的主軸外,其實看不出太多精神層次的展望。鄭文燦、林右昌在地方的政績都不錯,但他們的中央歷練不足,是否足堪大任,仍有待觀察。從派系的權位分配看,除新系的鄭文燦出任副閣揆,正國會的林佳龍、林右昌分登府院要職,英系的管碧玲獲得重用。這顯示,派系利益分配仍是人事安排主要考量,其中海派在掌門人林崑海去世後有式微傾向。
問題是,民進黨派系在內閣改組中各自分享權位,卻未必是國家機器運作的合理安排。入閣的幾位中生代,其強項都在政治資歷,而非財經、科技、社會安全等扎實的專業;這點,對強化行政院的決策瞻矚乃至多元執行能力,並無太多助益。更糟的是,蘇內閣四年,養成了許多閣員傲慢、粗疏、托大的習氣,面對外界批評皆一味狡辯而不虛心檢討,形成極惡劣的官僚文化。其中,多位備受批評的政務官,迄未聞蔡英文或陳建仁有撤換或異動之意。如果他們悉數留下,這個內閣無論姓蔡、姓陳、或姓蘇,在台灣民眾眼裡看來,改組和不改組其實也就沒什麼差別了!
對於陳建仁組閣,民進黨喊出了「最溫暖戰鬥內閣」的滑稽口號。「溫暖」或許是有的,卻不是向著民眾而來;至於「戰鬥」,又把誰當成敵人呢?何況,全球經濟正急轉直下,台灣去年第四季已陷入衰退,但內閣改組卻完全不思補強財經戰力,這個團隊到底在想什麼?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