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民進黨把社會的中間地帶變窄了!

民進黨敗選屆滿兩個月,年前蘇貞昌率內閣總辭,新閣迄無影蹤;全民在政府「看守」狀態下度過春節,感覺相當詭異。近期傳出的內閣人事,包括陳建仁、蘇嘉全、鄭文燦、林佳龍等的安排,無非都出於黨內派系勢力平衡或中生代接班之考量,乃至維持府院黨的三角關係以確保蔡總統不致過早跛腳。看來,經過這些年呼風喚雨的治理,蔡總統的視野已跨不出民進黨的既得利益範圍,很難再有國家社會長遠發展的宏圖。
蔡英文執政的七年,民進黨首度締造了完全執政,同時掌握行政部門與立法部門的主導權。如此優越的條件,民進黨原本有絕佳的機會為台灣打造一個更公義、更開闊、更文明的社會;誰料,它卻一頭栽入權力的迷思,變成一個以追逐權與利為滿足的政黨,也失去了自己在野時有過的理想與追求。外界屢批評民進黨是「雙標黨」,原因在此。
對內,它退化成像威權年代國民黨那樣的「一言堂」,立法部門變成府院的橡皮圖章;當「最高民意機關」也失去反映民意的功能,民進黨距離社會民意當然愈來愈遠。對外,它假藉「轉型正義」之名不斷對國民黨施行羞辱和報復、沒收財產、削減軍公教年金、挑起族群情結;另一方面,它豢養側翼網軍壓制社會異議、關閉電視台,並利用資源分配大權在藍綠執政縣市製造政績差異。蔡政府執政期間,「黨」和「國」與「政」的分際線幾乎消失殆盡,國家資源不斷被用來壯大民進黨,毫不遮掩。
在這種情況下,除在野黨遭到箝制打壓、民眾遭到恐嚇,社會被撕裂成非藍即綠,中間地帶幾乎消失殆盡。最明顯的現象是,原本活躍的台灣各項社會運動,隨著民進黨執政許多社運人士被延攬入閣為官,社運便一路迷向乃至消沉。例如,出身農陣的陳吉仲當上農委會主委,不斷使用補貼政策來掩飾農業失政;他甚至不惜出賣水利會使之收歸國有,讓農民原有的主導權被收繳到官僚手中。農田、漁塭遭到光電產業入侵,農漁民飽受欺壓卻無處申訴;就如桃園藻礁因中油興建三接而破壞,即使全民公投支持護藻礁,蔡政府卻依舊蠻幹。民進黨不把環境保護放在心上,不把民意放在眼裡,卻一味盲目力挺蔡英文錯誤的能源政策;如此背信忘義的政黨,怎麼可能贏得選民支持?
這次選舉大敗,是全民對蔡政府執政釋出極度不滿的清晰訊息。如果是一個神經敏銳的主政者,第一時間即應迅即調整自己的作為與路線,包括調整自己的執政團隊。但蔡總統卻在第一時間慰留蘇內閣,明顯誤判了民意;幾經周折,在蘇貞昌終於向民怨稱臣請辭後,蔡總統的接班團隊名單仍在她的小圈圈中打轉,尤其要阻擋兼任黨主席的賴清德的政治影響力坐大。這樣的心態與氣度,恐怕沒有太多值得期待。
陳水扁首度執政時曾打出「全民政府」的訴求,任命國民黨的唐飛為閣揆;李登輝則曾任命郝柏村為行政院長。兩次雖不是愉快收場,卻是為了鞏固政權、展示執政者的心胸寬宏而發,具有宣示作用。對蔡英文目前的處境而言,就算她無意從在野黨延攬人才,國內也還有許多器識寬廣、才幹卓絕的社會賢達人士可以為國做事;遺憾的是,在她的視野中,卻從來沒有這些人存在的位置。這是蔡總統的識人拘限,還是民進黨的排外性格使然?
蔡政府執政七年,除了藍綠對峙更為激烈,社會的中間地帶也變得愈發狹窄。台灣整體社會力遭侵蝕衰敗,民進黨該當首責。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