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大陸房市面臨泡沫化危機

最近出版的《經濟學人》談到全球房地產盛世戛然而止,並認為中國大陸發生最嚴重的住房危機,但卻未說明其源由。中國大陸政府雖推出救市措施,但從民眾需求、地方政府債務負擔等各個面向來看,大陸房產隱然有泡沫危機。
首先,就欲購自住房的民眾而言,面臨低租金報酬以及高房貸問題。從2009年1月到今年1月,北京及上海的房價上漲3.5倍,而同時期大陸的國內生產毛額上漲2.84倍。這造成北京及上海的房價所得比分別為38及32,租金報酬率分別只有1.5%及1.8%,以及房貸占家戶所得比例分別達到423%及354%。由於目前大陸家戶儲蓄率達35%,因而兩城市的房貸戶必須以寅吃卯糧的方式挹注巨額房貸。
其次,就住房企業而言,面臨過度槓桿操作,伴隨而來的住房超額供給問題。大陸未來平均每年約需增加10.7億平方米的城鎮住宅,然而,過去三年平均每年新開工15.9億平方米,因而未來三分之一的成屋恐銷售無門。
由於住房企業依靠大量借款或發債興建住房,導致監管單位在2020年8月推出下列「三道紅線」的監管指標:即要求住房企業的資產負債率不得大於70%、淨負債率不得大於100%,以及現金短債比不得小於1。住房企業若「三條紅線」全部踩到,則無法再發新債融資。
然而, 近來住房企業的資產負債率中位數已超過80%,導致已購預售屋的民眾擔心其蓋出「爛尾樓」。到今年8月為止,已有326處建地出現爛尾樓,使得超過240萬戶買家拒絕支付貸款。再加上今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貶值13%,更讓那些發行美元債券的住房企業雪上加霜。
再就人民銀行而言,從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雖採適度寬鬆政策,但並未釀成通膨。在疫情出現後迄今,人民銀行對大型金融行庫,曾將存款準備率由12.5%,調降至目前的11.75%,但一直將貸款基準利率維持在4.35%。再加上大陸採動態清零政策,因而得以避免通膨威脅;去除食品及能源影響的核心物價指數,在2022年1月的年增率為1.5%,而迄今未曾超過此水準。
最後,就地方政府而言,今年面對土地出讓金收入大減及巨額「城投債 」的問題。
從2001到2021年間,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讓金收入平均每年增加23.4%。這導致此項收入在去年時,已達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92.7%。然而,近來住房供給過剩,使得住房企業購地意願下降,因此,許多地方政府設立城市建設投資公司,以發行債券所獲資金,來購買自己擬出售的土地。這些城投債雖不列入地方政府負債,但若違約,地方政府仍須負責。從2019至2021年間,城投債發行金額平均每年增加40%,而去年發行金額更達名目國內生產毛額的5.4%。巨額的城投債,以及今年前三季土地出讓金收入,較去年同期減少28.3%,使得地方政府財政更顯左支右絀。
住房企業及地方政府嚴重負債,使得大陸房價鬆動。今年10月,70城房價指數已連續14個月下滑。以10月份和上個月相比,一、二及三線城市的新房房價分別下跌0.1%、0.3%及0.4%,而二手房房價則下跌約0.5%。
近來大陸陸續推出下調公積金利率、放寬房貸利率下限、換房免付個人所得稅以及16條挽救房市措施等,但卻無法扭轉下列逆流。
首先,動態清零政策已影響民眾近二、三年的收入。其次,地方政府及住房企業虧損加劇,會加速其降價出售住房。最後,習近平在二十大強調「規範財富累積機制」,可能導致富人加速售房。
雖然大陸未來會提出許多救房市的措施,但二、三線城市房價泡沫恐仍會被戳破。至於一線城市,如北京及上海,過去十年只曾在2012、2015及2018年的一些月份經歷和去年同期相比,分別出現2%、6%及2%左右的跌幅。然而,就目前大陸經濟情勢嚴峻程度判斷,未來一線城市房價跌幅恐超越2015年的水準。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