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OPEC+減產反制美國 全球受害

油國組織與夥伴國(OPEC+)面對美國推動的「俄羅斯出口石油限價計畫」所帶來的重大威脅,終於採取強有力的反制行動,決定從11月起將日產量減少200萬桶,對國際油市造成震撼,布蘭特油價立即衝破每桶93美元,遠高於一周前的84美元低點,油市專家更預估年底前油價將再突破100美元大關。拜登政府顯然搬石頭砸自己的腳,還賠上財政部長葉倫的聲望。政治面,可謂「機關算盡太精明,反壞了國會選情」;經濟上,則是「美國全球皆受損,通膨壓力更加深」。
OPEC+此次的實際減產量,估計僅約100萬桶,但由於國際油市原本就供給吃緊,因此對油價造成的衝擊仍然非同小可。減產協議甫一宣布,立即打斷夏季以來的油價下跌趨勢。再者,減產協議已充分顯示沙烏地阿拉伯與OPEC+「減產保價」的強烈意願。
沙國之所以不惜得罪拜登政府,根本原因還是今年夏季以來國際油價從每桶120美元,跌到90美元以下。沙國能源部長的政策目標是確保油價維持在100美元上下,為王儲賓.沙爾曼的改革計畫提供資金。至於導火線,則是美國財政部長葉倫強力推動的「俄羅斯出口石油限價」計畫,並已獲得G7及歐盟背書。
這項計畫的具體作法是從今年12月初開始,對俄羅斯出口的石油設定價格上限(目前尚未訂定)。凡是未禁止俄油進口的國家,購買俄油的價格必須低於此一上限,否則英國及歐盟的保險及金融業者將拒絕對載運俄油的油輪提供服務。G7與歐盟認為12月俄油遭到禁運後,俄羅斯只能以低於上限的價格出售石油。如此一來俄油供給量不致大幅減少,油價不致飆漲;同時俄羅斯只能以低價賣油,G7與歐盟因而達成削減俄羅斯石油收入的戰略目標。
然而油市專家則戲稱這是一套「最富有小說情節的經濟政策實驗」,算盤如意到近乎一廂情願。計畫的最基本假設,是俄羅斯不會大量減產,這點確有可能成立;但假定俄羅斯將被迫以低於上限的價格售油,則有些天真。俄羅斯可能維持產量,卻減少出口,多餘的石油則以較優惠的價格,吸引中國大陸、印度、土耳其等國增加進口俄油。俄羅斯已經警告,凡是加入「限價計畫」的國家,俄羅斯將停止供油。如此一來,俄油供給量將大幅減少,使國際油市總供給量萎縮;而且歐盟又必須尋求俄羅斯以外的石油來源,引發搶油風潮,結果反而可能導致國際油價大幅上漲。
這項計畫的另一失算之處,就是忽略了OPEC+的強力反彈,尤其是以沙國為首的波斯灣產油國。波灣產油國所擔心的,並不是這項計畫失敗,導致油市大亂;而是擔憂如果成功,則油價將會進一步下跌。更擔憂的則是一旦成功,美、歐國家可能會對波灣產油國也如法炮製,甚至形成非正式的「石油進口國家聯盟,與OPEC對抗。因此不僅是沙國,連科威特與大公國都支持「減產保價」。
金融市場最直接的連鎖反應,就是通膨預期升高。市場原本普遍認為整體通膨(包含能源價格)已經越過頂峰,就是假定燃料成本年升率很快就會從上升轉為下降,但OPEC+減產卻使這項假定備受質疑,從而導致全球公債殖利率止降回升。
至於政治面,OPEC+減產刺激油價回升,對美國民主黨在11月國會期中選舉的選情自然不利。夏季以來由於汽油價格持續下降,拜登的支持度有所回升,然而在OPEC+決定減產之前全美平均價格已經比一個月前略高;如果減產導致10月汽油持續漲價,則選後共和黨同時掌控參、眾兩院的機率將大幅提高。
檢討拜登政府面對國際油價動盪所採取的因應措施,最大缺失在於未能從基本面解決油市供需失衡問題,尤其是「限價計畫」,試圖強力扭曲油市供需,結果未見其利,先受其害。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