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防疫政治考量 內需坐困愁城

上月底衛福部預防接種委員會召集人李秉穎醫師接受媒體專訪時說,目前台灣邊境管制特別嚴,因為有政治考量,擔心疫情進來會影響施政成效和觀感。這批評切中要害,目前全台灣至少有數十萬跨國觀光、商旅、展覽、留學等相關產業的就業人口,因為疫情已經慘澹經營近三年,現在還要因為防疫指揮中心的政治決策模式,大家繼續餓肚子。
疫情指揮中心選擇風險最少,最不會被罵的慢動作解禁,完全從自身角度做決定,但是相關慘業員工與家庭的生計呢?李秉穎醫師從專業的科學分析,早在7月中就已經建議,入境檢疫措施再一、兩個月可以改成0+7。但是兩個月過去了,指揮中心繼續演出認真防疫,延續一堆無意義的形式化管制。
舉例來說,9月1日因為返台人數暴增,防疫計程車大排長龍,久候不耐煩的旅客之間爆發衝突。這件事的根本問題在於,防疫計程車依規定一台只限載一人,才會讓一時之間排隊人數多達500人。但是奇怪的是,防疫巴士可以多人乘坐就不怕相互傳染,反而計程車就不可以,這是個奇怪邏輯,但指揮中心已經神聖化無法挑戰,民眾只能以機場大亂鬥的方式來洩憤。
入境3+4管制也是另外一個典型的形式化防疫。依照現行方式,雖然後四天可以回家自主管理,但是居家至少要一人一室,並且有獨立衛浴,若沒有獨立衛浴,還是必須住防疫旅館。因此現況就是,第四天後民眾可以去上班,可以在辦公室跟同事共用衛浴,還可以去餐廳,脫口罩跟別人一起商業餐聚(限有隔間),但就是不能回家睡覺,因為會跟家人共用衛浴。脫口罩到處吃飯,跟家人共用衛浴,哪一個傳染風險比較大,大家心裡都知道,但是疫情指揮中心就是堅持不作改變。
平心而論,最根本問題是疫情指揮中心灌輸民眾「外國比較危險」的認知。這是因為直到今年初為止的兩年間,國內一直維持清零政策,民眾尚未習慣與病毒共存。然而真的海外比較危險嗎?這個夏天有去歐洲旅遊或商務考察的國人,大概都會覺得海外比較幸福。例如英國從今年2月以來,宣布與新冠共存之後,將新冠視為流感,連每日的感染人數統計都免了,但英國也沒發生BA.5變種讓醫療體系崩潰的情事。在歐美國家,大多數民眾都過著沒有口罩的正常生活,新冠疫情似乎已經不存在。
台灣目前登記有案的感染者已經超過500萬,加上黑數,國內感染者應有千萬人。人口的二分之一可能已經感染過,加上第三劑接種也超過七成人口,以及醫療體系空床率充裕,台灣已經具備全面開放邊境的集體免疫與醫療實力。
現在指揮中心已經面臨嚴重的信任危機,指揮官員口口聲聲說漸進解禁,看在民眾眼中,就是為了避免擔負責任,不積極作為。為了化解信任危機,指揮中心必須將所有限制措施的科學證據解釋清楚。舉例來說,目前入境民眾的PCR檢查,已經將病毒入境風險降至很低,那為何還需要3+4的隔離,也許3+4可以每天多抓出數十位的感染者,但是相較於目前國內每天超過三萬人的感染者數量,為了多抓出這十多個病例,是否值得數十萬相關慘業民眾與家庭繼續在失業邊緣求生。
事實上,多數的防疫專家也知道,就算對入境人士進行嚴厲的3+4隔離,國內BA.5的高峰還是會來,這也就是專家醫師願意跳出來說,3+4隔離是政治考量的防疫,希望專家醫師的道德勇氣,能喚起政府高層的注意,早點結束無科學意義、形式化的防疫政治表演。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