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順應市場機制 才是經濟上策

新冠疫情加上俄烏戰爭攪亂了全球經濟的一池春水,時至今日,全球物價高漲,甚至面對停滯性通膨的威脅。美國聯準會的貨幣政策也因此左右為難,不採取激進的升息措施恐怕難抑物價,升息過快又有經濟硬著陸的疑慮。兩相權衡之下,不僅美國,多國央行總裁已明確表示降低高通膨雖是痛苦的行動,甚至可能致使經濟崩潰,但央行必須迅速採取行動,以防止物價快速成長變得根深蒂固。
從經濟運作的本質來看,當全球面對持續經年的嚴重疫情,生產、消費、運輸廣受衝擊,經濟受影響甚至衰退也有可能。但各國政府在疫情之初,即慣性地採取各種反景氣措施,力圖維持經濟成長,其中尤以大幅降息、貨幣超發的寬鬆貨幣政策最為明顯。兩年多來,各國股市、房市狂漲,加密貨幣幣值狂飆,金融市場的榮景完全相悖於實體經濟。貨幣超發為物價上漲添薪加柴,終致通膨難以收拾,導致今天各國央行面對進退維谷局面。
升息潮中不乏反對意見。說法之一是此次全球通膨係肇因於供應鏈及運輸不順暢所導致的供給面成本推升,因此貨幣緊縮政策難以收效。這種說法可能只對了一半;成本推升的通貨膨脹正是停滯性通膨的主因,而停滯性通膨又正是凱因斯經濟政策最束手無策的局面,為避免衰退而採寬鬆刺激政策將導致通膨更劇,若為抑低通膨而採緊縮措施又難免經濟衰退。事實上,如今的全球經濟正是前者的結果:經濟雖未衰退,卻正在承擔高通膨苦果。因此,停滯性通膨很可能不是未發生,只是受到寬鬆貨幣政策的效果屏蔽。現在為了抑制高通膨,就得面對經濟可能的衰退,這是經濟學理的基本常識,一點都不難理解,重點只在央行必須做出二選一的抉擇。
相對於凱因斯經濟政策面對停滯性通膨的困境,古典經濟學另有妙解,就是政府別介入市場。衰退的經濟自會引導生產要素價格下跌,使成本回降,一舉解決通膨與經濟衰退的雙重困局。
古典經濟學的說法在實務上少受青睞,因為一來經濟調整可能耗費時日,二來不作為的政府不符合政治正確,易受責難,因此,即便可能是飲鴆止渴,各國政府還是無可避免地唯凱因斯政策是瞻。
然而,此次的情形已大有不同。高通膨已使得美英日等國的消費者因實質財富與所得受損而開始壓抑消費,亦即高物價無法換得經濟成長的動能,這應是各國央行下定決心抑制通膨的主因。更值得注意的是,受不了高通膨的英國央行甚至還欲以「製造衰退」來解決通膨問題,這與古典學派的看法實是異曲同工。
各國央行紛採快速升息的緊縮政策,固為抑制通膨,也是回歸市場機制的作法。利率不同於一般市場價格可由市場決定,其水準高低往往決定於央行的一念之間,因此常因央行過多的顧慮導致嚴重偏離經濟體系合理的資金價格水準,例如央行打造的長年低利環境非但無法引導資金進行實體投資,還徒然製造了房地產泡沫、惡化了分配,使得資源錯置,影響長期應有的健康經濟成長方向。
如今各國央行的升息緊縮措施試圖將利率拉回合理的水準,儘管可能導致經濟衰退,但經濟衰退難道不是全球性疫情所必然導致的正常結果?短期刺激的經濟政策固然看起來有穩住局勢的效果,但正如在江湖行走,該還的總是要還;經濟一如大自然,過多的人為干預難免受到反撲。
於今思之,若過去兩年半各國可以多順應疫情下的市場機制運作,除了可以節省勞師動眾的行政成本,現在也毋須擔憂「物價快速成長變得根深蒂固」這個惱人的問題。兩年半來的經濟局勢變化,足堪為各國政府上了一課。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