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電價不合理調漲 恐作繭自縛

近日全台用電迭創新高,供電已從「吃緊」的黃燈轉到「警戒」的橘燈,引發缺電的憂慮。美國商會更表示,經過3月的幾次停電,顯示供電穩定已經不是隱憂,而是需要馬上處理的問題。果然經濟部長王美花回應指出,國際燃料成本大漲,讓台電、中油財務壓力增加,台灣電價又非常低,「電價要做合理反映」,將交由周一召開的電價審議會決定。電價看來是漲定了!
根據台電所提出的多種漲價組合,針對工商用電大戶部分,至少漲8%,甚至10%以上的調幅,但可能將內需型服務業排除。店家方面,則考慮小商家不調漲或調漲1,500度以上商家。住宅用電原則上不漲,或只調漲每月達700度或1,000度以上的住宅大戶。
可見得,蔡政府電價調漲的最高指導原則,仍然政治考量優先,為免對年底的選舉產生負面影響,還是不敢對代表選票絕大多數的住宅民生用電戶調漲,電費調漲的負擔幾乎全部集中在工商界。
更大的問題是,不全面調漲電費,只會讓脆弱的能源政策更加左支右絀,不只進一步增加缺電的危機,更形成下波調漲電費的壓力。因為長久以來以照顧民生為名的低廉電價政策,已讓民眾缺乏節能省電的誘因;蔡政府在野時以反對執政黨調漲電費為政治訴求,甚至把油電雙漲當作批判政府無能的指標,更讓民眾認為維持便宜電價是政府的天職。可惜蔡政府這次還是不敢合理調漲電價,沒勇氣從選票的考量中自拔,等同於永遠無法脫離便宜電價造成缺電危機的惡性循環,只是進一步作繭自縛,為缺電斷電危機雪上加霜。而且因為電費未能完全反映成本而維持低廉,只好依賴最便宜的燃煤,也會讓空氣汙染和二氧化碳排放增加,離淨零排放的目標更遠。
其次的問題是,過去四年多來,蔡政府在物價平穩時代,因面對選舉和公投,電費連續八次凍漲,錯過了數次調漲電費的大好機會,未能「超前部署」而累積了龐大的一次性調漲壓力,這次即使不全面調漲或部分反映成本,只會讓來勢洶洶的通貨膨脹問題火上加油,甚至讓停滯性膨脹成為夢魘。
今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前五月的漲幅為3.04%,比美國的8.2%、歐洲6.8%低,主計總處認為國內CPI相對溫和,主因政府積極穩定物價,同時實施民生用電、燃氣價格凍漲及汽柴油價緩漲機制,與調降大宗物資稅率所致。顯然錯把油電凍漲當作政績,也等於代表調漲電費之後,物價上漲溫和的因素驟然消失,產業界的電費上漲又會反映在生產者物價指數(PPI)上,導致CPI將扶搖直上。
若台幣繼續貶值,進口能源成本提高,輸入型通貨膨脹勢必讓國內的物價上漲率失控。
最後,調漲電價也不能解決供電不穩定的問題,何況經濟部調漲電價最多只反映國際煤油氣燃料成本的上升,根本沒有改變非核家園所造成的發電能源配比,反映因此所產生的發電成本提高。
目前再生能源和綠電的發展大幅落後,供電還需老舊的核電廠撐撐場面,才能勉強應付缺電的危機;而即使綠電落後數年達標,還是無法作為穩定的基載供電,仍要面對日落、無風、陰雨的不穩定因素,整個能源政策有如走在鋼索般的左支右絀。
總之,這次的電費調漲並不合理,更在錯誤的能源政策中愈陷愈深,可以預見的是,供電不穩、缺電、跳電、降壓的風險有增無減,空汙、排碳也不會減少,更會讓停滯性通膨提早到來。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