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搞砸防疫再來施恩撒幣,蔡政府好意思嗎?

儘管政府不斷強調這波疫情九成九為輕症,並維持二級警戒;但餐飲、觀光、運輸等產業,卻面臨比去年三級警戒更嚴峻的急凍現象。行政院日昨拍板,將投入三四五億元協助受衝擊的產業和勞工,有九十萬人「受惠」。台灣會演成今天百業蕭條的慘況,正是政府在核心防疫物資都未備妥下便貿然大轉彎,導致亂象叢生,悲劇不斷。如今,其實是民眾為了自保而自動提升至「類四級」警戒,可以說官災人禍甚於疫情衝擊。
多數民眾均能體認,共存是追求「解封」不得不走的路。然而,民眾如今「自肅」的程度,為何卻遠甚於去年的三級警戒?關鍵就在,政府各種整備不足,導致民眾對共存的信心崩盤。共存的重要前提,是要輕重症能有效分流:輕症居家照護並獲有足夠藥物,中重症患者須有足夠的病房收治,與完善的轉診制度。至於一般民眾,則要有便宜易得的快篩試劑自測,以維持生活和工作的正常運作。
兩個月來,醫療亂象不斷上演,每一樁都撞擊民眾與家長們的信心。新北與基隆先後發生兩歲幼兒確診,卻因送醫過程冗長屢屢碰壁,孩童發燙的身軀變成冰冷的屍體。基隆一位重症確診患者兩度求醫卻被拒絕收治,最後只能在家等死;更有六個月大嬰兒因為緊急醫療系統癱瘓,在急診室外斷氣。這些悲劇,因為政府事先沒有妥善規劃,而反覆在國人眼前上演,「共存」變成民眾賭命的「共存亡」。
政府對於抗病毒藥物的施放,更是重重設限。這些抗病毒藥物最大的特性,是須在發病初期投藥,壓制病毒於輕症;但政府惜藥如金,民眾期盼一藥而不得。加上指揮中心先前對確診認定的嚴格限制,導致民眾取得藥物往往早已是發病的四、五天,皆增加了輕症轉為中重症的機率。政府對給藥如此嚴苛,除藥物價格昂貴外,恐怕也是因為初期採購不足,才會訂出苛刻的發放規定,讓民眾錯失黃金治療時間。
不止抗病毒藥物,就連治療輕症患者的本土研發中藥「清冠一號」,也全台缺貨。衛福部宣稱每月產量有八萬多人份,但立委高嘉瑜爆料,從去年十二月起迄今,取得公費「清冠一號」的確診者竟只有○・二六%,根本看得到吃不到。民眾即使想自費購買,亦難如登天。何況,國內近期經常單日就有八萬多人確診,業者卻只能「月產」八萬份,差距未免太大,也難怪庫存總是掛零。若政府在疫情之初即大量採購備用,會演變成今天的一藥難求嗎?
四月以來的快篩之亂,正源自政府事前毫無準備。Netflix臉書小編最近一則酸台灣買不到快篩的迷因哏,竟遭網友及綠營側翼出征,終而被迫刪文道歉。然而,政府防疫驟然從「清零」轉為「共存」,期間,國內有哪一項防疫核心物資不缺?正因政府的顢頇遲緩,加上徇私苟且,民眾恐慌之餘,只能選擇「自肅」自救,不出門、不內用、不聚會,致使捷運、台鐵和公車都因人潮銳減紛紛砍班。可以說,這波內需急凍,不是疫情而是人禍使然。
為了防疫,政府編列了八千四百億的防疫及紓困特別預算,但其中僅一成多真正用在疫情防治,其餘多數用在胡亂撒錢補貼。如今,由於政府疫情防治失控,逼得消費停滯、經濟動能銳減,政府竟火速通過要以三百多億元來補助產業與勞工,一派施恩姿態。天下之荒謬,莫過於此!
看來看去,這波疫情台灣唯一準備充裕的物資,就只有名叫「高端」的疫苗。那你還能相信政府嗎?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