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防疫保單之亂」讓疫情防治亂上加亂

全台正忙於對抗失控的疫情,防疫保險議題卻來亂上添亂,儼已升級為「保單之亂」。由於政府防疫政策的急轉彎,加上部會間聯繫失靈,保單之亂注定要演成民眾繁瑣遲緩的理賠糾紛,以及保險公司的巨額損失。更糟的是,保單之亂更加重了PCR檢測負擔,影響醫療體系的正常運作。抗疫關鍵時刻,徒生這麼大的周邊風波,政府難辭其咎。
追根究柢,防疫保單是「清零」時期的產物,今天的亂象,早在政府不斷吹噓「完美防疫」時即已埋下。去年底Omicron變異株出現後,許多國家都已認知無法清零,須逐步面對疫情的流感化發展。蔡政府遲至今年三月宣布要走向「新台灣模式」,但許多人卻只接收到「放寛防疫等於疫情趨緩」的信號,渾然不知本土確診數即將如海嘯般席捲。
四月疫情急速升溫,民眾發現政府誇稱的「防疫韌性」不堪一擊,激增的匡列數逼使民眾自救,許多人趕緊購買防疫保單以降低自身的可能損失。潮湧的投保人群這才驚醒產險公司,但業者警覺理賠風險急速上升而火速下架相關產品,卻為時已晚。以廿%的確診比率保守估算,保險公司將在這波疫情付出逾八百億元的理賠金。問題是,多數產險公司資本額僅廿、卅億,一賠下來,保險理賠還更可能引發一場小型的金融風暴。
政府原本仍有機會降低保單風暴的衝擊,但指揮中心和金管會都未積極面對。陳時中說,「沒辦法幫保險公司想這問題」,金管會更提油救火,主委黃天牧稱《保險法》規定保險契約有「兩年請求權」,要求保戶勿急於此刻去醫院開立確診證明書。黃天牧的說法,完全背離了社會現況;試問:一年後民眾再去醫院開立確診證明書,哪家醫院敢回溯這麼長的時間做診斷?
政府現在寄望,七月間將新冠肺炎從現在的「第五類」法定傳染病降為「第四類」,如此一來,多數產險公司理賠金額即可壓低為現有理賠額的五%到十%。但這個如意算盤,未必能得逞。這波疫情高峰極可能在五月中到六月中出現,屆時每日上看十至廿萬的確診數,仍將累積可觀的防疫保單理賠金額。更糟的是,當民眾預期政府將在七月調降染疫的分級,會有更多民眾想要趕在六月底前取得確診證明;這在醫療量能已經告急之際,將更雪上加霜。
指揮中心兩手一攤,稱防疫保險之亂與他們無關;金管會也只能且戰且走,跟著指揮中心修來改去的防疫政策急找產險業者協調。這種因應方式,只會讓投保民眾質疑金管會偏頗,在幫業者開脫賠償責任;產險業者則認為,金管會只會逼業者埋單。國內的產險公司規模不一,除了背後有「富爸爸」的金控公司可幫旗下產險公司善後,其他中小型的產險公司勢必將為此次防疫險之亂付出慘重代價。對數百萬的防疫險投保戶而言,他們也會面臨繁複的理賠申請程序,因為產險公司為求降低損失,必然會更仔細動用契約條款審核理賠案。
保單之亂,是政府防疫失控與跨部會整合失靈的縮影。此一事件勢必加劇保戶與產險公司間的信任危機,且理賠爭議恐延續數年之久。政府的當務之急,是要確保防疫保單之亂不再干擾醫療體系,讓醫院專心應對當前疫情。金管會也應迅速確認防疫保單理賠相關指引,建立追蹤防疫保單理賠爭議的申訴與仲裁機制,並謹慎處理產險公司認列理賠損失,避免波及金融業的經營穩定。防疫保單之亂必須盡速平息,政府不能再袖手旁觀。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