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橫柴入灶的本土語教學和大學廢國文必修

因應《國家語言發展法》規定,國高中納入本土語言課程將於一一一學年度正式上路。由於師資缺乏及相關配套不足,課程還未開設即已陷入一片混亂,許多學校感到難以因應。在這種情況下,教育部仍決定橫柴入灶如期施行;屆時,教學現場亂象可想而知。
國高中本土語教學主要問題在師資嚴重不足,事關教學品質,難以解決。目前全國具語言認證的師資約一萬三千人,在既有國小的本土語教學,師資已捉襟見肘。未來國中一、二年級每周有一節必修、高中則至少二學分,新政策上路後師資短缺勢必更嚴重。尤其,所謂「本土語」大範圍匡列五種,底下再細分達十幾種語言,師資不僅患寡,還患不均。
對此,教育部只能採取「全額補助教師認證報名費」、「增加跨校交通補助費」、乃至「直播共學」等方式補破網,但均屬消極之計。另外,有些縣市或學校則採取「將本土語言能力認證加入教甄加分機制」、「延後高中生修習年級」等作法,以求變通。整體而言,這些作為多是治標不治本,也會造成窮縣/富都的另類不公,對學生的學習毫無助益。
比強推「本土語教學」更離譜的,是台灣師範大學通過「國家語言發展授課獎勵實施要點」,規定以台語、客語、台灣原住民語、馬祖語、台灣手語授課的專任教師,自二月起可獲五十%的額外鐘點費獎勵。由於可能全以「本土語」教學的,只有台文系及台文所,此舉遭質疑是對台文系所的變相補助。
事實上,「變相補助」只是此一政策最微不足道的弊端,它更大的問題在破壞教學品質,進而影響學生受教權。試想,如果不同科目的教授為了呼應政策而改以不同的本土語教學,對於那些聽不懂各色本土語的學生乃至外籍生,要如何學習?台師大「響應」蔡政府的本土化政策,顯然只想討好政治高層,卻沒想到學生與教學。
與此同時,號稱「最高學府」的台灣大學則吹起「廢除國文共同必修」風。台大學生會推動這項倡議已經三年,因未達成共識,提案尚未通過。但台大學生會最近在校內公聽會後,將中文系教師的發言斷章取義地放上網,除了片面批判,也意圖讓外界對發言教師發動公審。這種作法,彷如重演「文革鬥爭」,令人不忍卒睹。
台大學生會主張「大一國文共同必修應廢除」者,理由包羅萬象:有批判國文教學是「保留威權時代的過時意識形態」,有人批評國文課程內容缺乏實用性,有人主張課程不該被中文系壟斷等。這些理由或許都有討論餘地,但反過來看,有哪一門共同必修課程──包含「本土語言教學」在內,能通過如此吹毛求疵的辯證?只針對國文,難道不是另有目的?
從教育部和台師大對「本土語言教學」的莫名堅持,到台大學生會「廢大一國文必修」的鬥爭,說穿了,目的就是要透過「拉抬本土語」壓制國語和中文,從而達到「去中」目的,「尊重多元文化」只是藉口。獨派的「台灣教師聯盟」宣稱,「本土語言是抗中最好的疫苗政策」,這才是最誠實、最直接的說法。
事實上,蔡政府匡列的本土語言,除了手語和原住民語,其他包括閩南語和客語等都與「中國語」關係密切。儘管綠營學者企圖將這些語言都定義為「台灣本土語言」,指陳台語與閩南語不同,馬祖話與閩東語不同,但要用三個「中國語言」壓制另一個「中國語言」,終究只是充滿反諷的自欺欺人罷了。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