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全球通膨延燒 台灣要當心

8月底,全球央行年會在美國懷俄明州傑克森洞舉行線上會議,美國聯準會(Fed)主席鮑爾的演說中雖未明白地說明美國量化貨幣寬鬆政策(QE)何時開始退場及如何退場,卻一再表達出他對於美國通膨的憂慮,強調Fed未來會仔細地審視通膨的變化,再決定QE如何退場及何時提升基準利率。
自去年下半年以來,美國就開始出現通膨問題,到了今年5月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曾經達到4.99%的高點,其後略有下降,但是7月年增率仍然維持在3.5%,全年平均增幅很可能會超過3%,高於聯準會所設定2%的目標。所以,當前的問題不是通膨是否存在,而是此次的通膨究竟屬於短期或長期現象?通膨壓力會延續到何時才會減緩?
通膨問題在歐盟國家一樣嚴重,今年8月歐元區19個國家的CPI達到3%,高於預期的2.7%。造成歐洲國家通膨上升的最主要原因,在於原物料與農產品價格大漲,形成成本推動型的通貨膨脹壓力。
由物價情勢來看,全球通膨上升的主因,首先是今年以來全球經濟快速復甦,需求急驟上升,供給無法立即跟上,形成了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其次,由於需求成長太快,廠商到全球備料搶貨,導致原物料價格接著上升,堆高廠商的生產成本,進一步推升通膨。如果通膨情勢延續下去,很可能會連帶拉高薪資,形成所謂「工資─物價」螺旋,進一步推升通膨。
第三,導致全球性通膨的最關鍵因素,還是在於美國、歐盟與日本等國因應疫情推出的無限QE政策。由於貨幣供給持續快速增長,大量游資帶動需求,同時推升物價水準。經濟學大師傅利曼說過:「所有的通貨膨脹都是貨幣現象。」因此,在這一次全球央行會議中,另外一個受到關切的議題就是聯準會何時開始「縮表」,也就是何時開始減少發行貨幣、減少直接購買企業債券的QE政策。
全球原物料價格大漲,大多數國家都會被波及,台灣也不例外。過去幾個月以來,進口物價大漲,造成國內躉售物價指數(WPI)近四個月來維持二位數的上漲率,在成本推動之下,商品價格想不上漲都很困難;5月的CPI年增率達到2.48%高峰,其後雖略下降,但是6、7月仍在接近2%的水準。如果第4季疫情解封,再加上五倍券發放的剌激,物價可能會進一步推升,屆時我國全年CPI年增率很可能會超過2%。
另一方面,在全球印鈔的競爭過程中,我國央行也被迫增加貨幣供給,以避免新台幣升值太快,今年以來貨幣總計數M1B年增率準持在17%左右。相較過去,這是一個相當高的成長,意味台灣現在不但有許多的外資進入,本國貨幣的供給也增加很多,成為推升物價上漲的另一股力量。
今年以來,大多數國人感受到菜價、油價上漲,以及其他許多商品價格上漲所帶來的壓力。相對的,薪資卻是長期停滯的,也就是說萬一物價上漲的幅度超過薪資上漲的幅度,大多數受薪階級將會面對實質薪資負成長的窘境。我們建議政府,應該要審慎地應對這次全球通膨所可能造成的影響,除了應該採取更有效的方式來抑制通膨,另一方面,為了減輕通膨壓力,政府部門應該考慮主動調整薪資,包括基本工資與公務人員的薪水,如此既可保持實質薪資成長,也可以對引導民間企業調整薪資發揮示範作用。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