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當活著非理所當然,誰是他們的心靈捕手

「今年大學生自殺身亡的人數,已經比新冠肺炎死亡人數還多。」精神科醫師的形容聽來驚心,卻是事實。傾全國之力防堵新冠肺炎,七人死亡;但在年輕世代竄流的心理病毒卻未得到同樣的關注,今年迄今有七十八名學生輕生致死。如何接住受苦的年輕靈魂,不致隕落,是緊急而重要的議題。
也因近日大學校園多起輕生事件,外界才得知,原來即使資源豐沛如台大,心輔中心人力配置未符法定要求,對眾多的求助學生來說,仍是杯水車薪:兩周前預約,午夜秒殺,更遑論危機處理。
媒體、名嘴有各式解析,但可能治絲益棼。去年台灣才通過「自殺防治法」,其中限制媒體對自殺議題的報導方式,擔心引起「維特效應」,觸動相似困境的人選擇輕生。學者擔憂,將輕生原因指向頂大光環的枷鎖時,可能讓同樣因「人外有人」而心靈窒息者,以為輕生是解脫之道。何況至今沒有研究支持頂大學生自殺率高於其他學生。倒是英國研究發現,大學生的自殺率,與同年齡層的非大學生相較,並無明顯差異。搶救頂大生,不能忽略其他受苦的靈魂,更怕弄錯方向。
研究也顯示,防治自殺極為有效的方法是名人現身。英國威廉王子夫婦及哈利王子成立「Heads Together」基金會,喚起世人對心理健康的重視,並支持精神疾患勇於求助。哈利王子公開他曾因喪母陷入憂鬱並尋求專業協助。威廉王子與憂鬱症患者Lady Gaga跨海連線直播,王室加上明星光環,讓汙名褪色。「Heads Together」並提供實用的工具給職場及學校。例如網路「心理健康學校」,協助老師成為學生的心靈健康守護者。
這些都能給心理資源匱乏的台灣校園許多啟發。有大學教授建議,將導師經費挪給心輔中心。但能拉住站上死亡線者,通常不是心輔人員,而是身邊的同學及信任的師長。應讓師生都成為有能力接住危險心靈的安全網,學習如何積極傾聽,不強作建議或評斷,而是傳達「我在」的訊息。全民的心理衛生知識補強,讓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即時的心靈捕手。
台灣其實是心理健康荒漠。二○一五年底,當時的總統候選人蔡英文引用世界衛生組織(WHO)口號「沒有心理健康就不算健康」,承諾制定國家級的心理健康與自殺防治行動計畫、增加心理健康專業人力、強化學校及職場心理健康體系等,至今看來是空中樓閣。
WHO推估,每一塊錢的心理健康醫療服務投資,可得到五塊錢的社會及醫療價值,憂鬱和自殺造成的經濟損失則超過千億元。專職心理健康的業務掛在「心口司(心理及口腔健康司)」,讓心理和口腔掛鉤成舉世唯一的奇妙單位,立委估算投注在心理健康促進費用,是衛福部整體預算的千分之三。蔡總統對心理健康的承諾果真成了「心口不一」的笑話。
監察院二○一四年曾對國民心理健康預算編列嚴重不足提出糾正,但政府多年來平均花在每位國民的心理健康預算,總在廿多元徘徊,被譏為「連三角飯糰都買不起」,如何搶救生命?美、英、法、澳等國心理衛生支出占總衛生預算百分之六到十,我政府對心理健康的投資,明顯不如國際,更遠遠落在人民需求之後。
年輕生命的消逝,不應只換得歎息,也不宜輕易簡化為頂大詛咒或個人想不開等鴻毛意外,應讓它具有泰山之重,成為觸動改變的契機。我們需要預算、需要人力、需要更多的心靈捕手。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延伸閱讀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