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創辦人任正非喊話 不須擔心晶片問題 可用疊加和集群方法突圍

中美經貿磋商在英國倫敦登場之際,大陸官媒人民日報昨(10)日則罕見於頭版刊登華為創辦人任正非的專訪。任正非稱,華為的晶片仍落後美國一個世代。另一方面,他又強調,中國其實無需擔心晶片問題,因為用疊加和集群等方法,計算結果還是能與最先進的晶片水準相當。
由於目前正在進行中的中美新一輪經貿談判,一大關鍵就是稀土與晶片的角力。亦即面對美國限制對中國大陸的晶片出口,北京則是打出「稀土牌」,管制稀土出口。而美國對中國的科技管制,華為又是主要對象之一。因此人民日報刊登任正非談話,意圖傳達的訊息耐人尋味。
在這篇題為「國家越開放,會促使我們更加進步」的專訪中,對於美國商務部5月13日警告,「在世界任何地方」使用華為的昇騰(Ascend)AI晶片,均違反美國政府出口管制。任正非說,「中國做芯片的公司很多,許多都做得不錯,華為是其中一家。美國是誇大了華為的成績,華為還沒有這麼厲害。」
他表示,「(華為)要努力做才能達到他們的評價。我們單芯片還是落後美國一代,我們用數學補物理、非摩爾補摩爾,用群計算補單芯片,在結果上也能達到實用狀況。」
任正非說,中國在中低端晶片上是可以有機會的,中國數十、上百家晶片公司都很努力。特別是化合物半導體機會更大。矽基晶片,用數學補物理、非摩爾補摩爾,利用集群計算的原理,可以達到滿足現在的需求。
他指出,「軟件是卡不住脖子的,那是數學的圖形符號、代碼,一些尖端的算子、算法壘起來的,沒有阻攔索。困難在我們的教育培養、人才梯隊的建設。中國將來會有數百、數千種操作系統,支持中國工業、農業、醫療等的進步。」
因此在專訪中,任正非也特別強調基礎理論研究的重要性。任正非說,「當我國擁有一定經濟實力的時候,要重視理論特別是基礎理論的研究。基礎研究不止5至10年,一般要10年、20年或更長的時間。如果不搞基礎研究,就沒根。即使葉茂,欣欣向榮,風一吹就會倒的。」
他表示,買國外的產品很貴,因為價格裡面就包含他們在基礎研究上的投入。所以,中國搞不搞基礎研究,也要付錢的,能不能付(錢)給自己搞基礎研究的人?
任正非稱,「理論科學家是孤獨的」,他呼籲大陸社會對理論科學家要尊重、要寬容,國家要支持。他提到,華為一年投入人民幣1,800億元(約合新台幣7,560億元)在研發,其中約600億元從事基礎理論研究,不考核。其餘1,200億元左右投入在產品研發,是要考核的。「沒有理論就沒有突破,我們就趕不上美國。」
任正非指出,人工智能(AI)也許是人類社會最後一次技術革命,當然可能還有能源的核聚變。但人工智能發展要經歷數十年、數百年,而中國則具備許多優勢。
他表示,人工智能在技術上的要害,是要有充足的電力、發達的信息網絡。任正非強調,發展人工智能要有電力保障,中國發電、電網傳輸都是非常好的,通信網絡是世界最發達的。他並指,「(大陸)國家越來越開放,開放會促使我們更加進步。」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