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兩驅化 陸學者:各國將參與到中美經濟大循環

美中關稅戰在5日晚間川習通話後似再出現轉圜契機,外界持續關注美中關係未來走向與國際格局變化。大陸多位專家認為,短期內,川普關稅面臨挑戰,中長期來看世界經濟大概率會形成中美雙核驅動、更多國家參與其中的大循環格局。
界面新聞報導,多位大陸專家在7日舉辦的「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發表前述論點。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與金融學教授許斌表示,現在全球貿易被注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新變量,就是對地緣政治因素的考量,尤其是對大國來說,國家安全的考量非常重要。他因此提出全球經濟「兩驅化」的假說,即中美雙方在部分領域自主獨立,兩者之間會互通有無,歐盟、東協、非洲、拉丁美洲這些中堅力量會同時與中美保持經濟和政治上的聯繫。
對外經貿大學中國WTO研究院院長屠新泉稱,從中長期來看,未來的世界貿易和經濟可能是雙頭驅動,中美之間的貿易聯繫很可能從直接聯繫,轉向一種更擴散化的間接聯繫。他指出,這種情況實際上已經發生了,過去幾年,通過第三方中轉,中美之間的互相依賴還在提高,所以以後「連接國」的地位或會愈來愈高。在可預見的未來,會有更多國家和地區參與到中美之間的經濟大循環中。
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指出,現在預測中美貿易走向是一件很複雜的事,原因之一在於川普將關稅作為一種談判砝碼,而談判存有高度不確定性。
劉元春進一步表示,從過去幾個月的情況來看,金融市場動蕩、通膨、以及稀土等關鍵要素供應制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貿易談判進程和美國的態度。同時經過中美激烈碰撞後,美國內部政治分化加劇,很可能是影響下一步談判進程的關鍵變量,甚至可能超越前3種力量,需要予以高度關注。
在前述狀況下,大陸經濟應該如何應對?中銀國際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徐高認為,中國的「上策」是通過調整收入分配等方式刺激消費、增加總需求,但這是一個較為長期的策略,難度較大、且需要時間,所以短期內消費或難以明顯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在此背景下,可能還是要依靠投資這一「中策」來維持經濟的平穩增長,能否通過國內投資規模的快速擴張,來對沖外需的走弱,或是當前中國經濟的主要課題。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