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前高官再批港淪「過去成功的受害者」 不改革就衰落

美中貿易戰持續升溫,前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在報章撰文,直指香港已成為「自己過去成功的受害者」,再不改革只會衰落。對此香港特首李家超繼續唱好香港,強調「五一黃金周」丁財兩旺。有分析認為,香港已脫離以前的獨特國際位置,制度變得與中國接近一致,卻幻想被國際社會接納,做法不切實際。
自由亞洲電台報導,前運輸及房屋局局長、教育大學公共行政學顧問張炳良6日在明報撰文,剖析香港經濟的弊病及前路。他列舉香港主權移交以來,工商界抗拒發展新企業、港府籌建西九文化區與郵輪碼頭費時等事例,指出「香港成為自己過去成功的受害者(victim of past success)」,易於自滿,以為坐享中國發展之紅利便「躺著」也會贏。
對於港府經常強調「超級聯繫人」及「超級增值人」,張炳良質疑其價值,並以字節跳動以TikTok打進國際市場為例,毋須透過香港,認為香港必須重塑中介角色,否則失去獨特性。他提醒,面對地緣政治變局,香港必須思考如何協助中國企業「出海」及吸引新興市場; 西方遏制中國時,為何仍需香港;以及如何吸引亞洲、中東等國家。他續指,相比起中國其他城市,香港的比較優勢亦下降,再不改革只會衰落。
然而,特首李家超並無正視香港經濟問題,6日行政會議前見記者,強調「五一黃金周」為香港帶來110萬旅客,按年增加22%,形容丁財兩旺,市面喜氣洋洋。李家超指,香港作為好客城市,不論高端或非高端旅客都要包容。
前浸會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杜耀明認為,香港已脫離以前的獨特國際位置,其經濟及政治制度由貼近歐美國家,走向與中國接近一致;香港不能夠作為一個中國城市同時,卻幻想被國際社會接納,做法不切實際。他認為張炳良的看法較貼近現實,由於國際局勢轉移,香港的角色亦面對改變,出現無法克服的限制;舊制度已「玩完」,港府不能寄望回到過去。
杜耀明以李嘉誠出售巴拿馬港口為例,中國對事件不斷進行監管及責駡,他反問香港有多自由。他續指,李家超的說法反映香港已走上另一條路,但國安法實施5年,「由治及興」這條路好像越走越窄,認為香港官員應面對現實。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