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萬眾矚目! 日媒曝:三菱汽車將委託鴻海生產電動車

台灣也入列!川普對「骯髒15國」開槍 4月2日對等關稅含印度

央行理監事會登場 利率連四凍、房市管制未變、下調經濟成長預估

通縮陰霾難消散…大陸刺激政策下 CPI仍由正轉負

中國今年2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年減0.7%,是自2024年2月以來首次由正轉負,顯示通貨緊縮的陰霾仍難以散去。凸顯中國在國際貿易緊張情勢加劇之際,刺激內需仍是一大挑戰。圖為消費者在江蘇無錫某超市購買商品。新華社
中國今年2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年減0.7%,是自2024年2月以來首次由正轉負,顯示通貨緊縮的陰霾仍難以散去。凸顯中國在國際貿易緊張情勢加劇之際,刺激內需仍是一大挑戰。圖為消費者在江蘇無錫某超市購買商品。新華社

中國今年2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年減0.7%,是自2024年2月以來首次由正轉負,顯示通貨緊縮的陰霾仍難以散去。凸顯中國在國際貿易緊張情勢加劇之際,刺激內需仍是一大挑戰。

中國國家統計局10日公布今年2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減0.7%;2月的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年減2.2%。其中CPI結束了一年以來的漲勢,年減幅度更是超過之前市場預測的年減0.5%。

華爾街日報報導,這個疲弱的數據顯示,即便中國近期持續端出刺激經濟的措施,但要說服一般民眾消費,政策決策者仍有許多工作要做,「這是一項艱難任務,但對面對關稅衝擊的中國,保持經濟繼續成長是相當重要的」。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在今年的全國人大會議中發布政府工作報告,將今年的經濟成長目標訂在「5%左右」。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承諾將擴大政府的舉債規模,促進中國國內消費。

此時的中國政府正在為美國可能發起的更多貿易攻勢而做準備。為了展現信心,中國財政部長藍佛安上週更表示,為因應內外部可能出現的不確定因素,中央財政仍預留了充足的儲備工具和政策空間,並且暗示,如果經濟成長偏離預期,將發布更多刺激措施。

市場分析師認為,隨著美國對中國加徵關稅措施在2月和3月接續生效,未來幾個月由關稅帶來的痛苦將更加強烈,中國可能「被迫」再推出新一輪寬鬆性的支持措施。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之中,將CPI漲幅目標調降至2%左右,是2005年以來最低,並且打破了過往默認的「3%樓地板」,此舉被解讀為中國默認通貨膨脹力道不足,通貨緊縮的陰霾仍難以散去。

報導引述經濟學家分析,儘管中國設定了一個更容易實現的經濟目標,但有鑑於持續多年的房地產市場低迷尚未觸底,這個目標可能仍難以實現。中國為提振消費而公布的初步措施令一些人失望,他們呼籲應該採取「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包括加大對養老金和醫療健康等社會福利項目的財政支出」。

此外,有些經濟學家認為,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承諾深化供給側改革,後續也有官員透露,相關部門正在就個別行業制定具體計畫,推動落後、低效的產能退出。

報導引述瑞士聯合私人銀行(UBP)高級亞洲經濟學家卡薩諾瓦(Carlos Casanova)在最近的一份報告中表示,「這個過程可能需要時間,因此預計,(中國)通貨緊縮的壓力,今年上半年勢必持續存在」。

CPI 指數 李強 消費者 華爾街日報

延伸閱讀

李強整治「內捲」競爭!大疆、美的等陸企加入行列 嚴禁形式主義加班

陸消費價格漲幅目標「2%左右」 官媒指實事求是:有能力保持物價在合理區間

陸雙一流大學擴招 拚突破「卡脖子」困境

李強的政府工作報告 1數字向美發出「不怕貿易戰」訊號

相關新聞

海底撈「小便門」10倍賠償到帳 同桌吃飯的朋友卻翻臉了

上個月24日,兩名17歲男子在「海底撈」上海外灘用餐後向火鍋裡小解引發軒然大波。海底撈3月12日宣布,對2月24日零時至...

美擬對中國船隻收取高額停泊費 中國船東協會:違反國際規則及美法律

路透社報導,據路透社週四看到的一份聲明稱,中國船東協會反對美國提出的對擁有或訂購中國船隻的遠洋貨運公司徵收高額港口進入費...

挨轟陸客不來衝擊觀光產業 邱垂正:七成民眾支持小兩會

針對陸客來台議題,國民黨立委王育敏14日在立法院質詢時指,台灣觀光出入境人次逆差達899萬人次,產值逆差更高達6,922...

相隔13月 陸物價指數再轉負

大陸國家統計局昨發布,大陸二月居民消費物價指數(CPI)年減百分之○點七,較上個月大減一點二個百分點,時隔十三個月再度負...

陸2月失業率5.4% 創兩年來新高

大陸國家統計局昨公布年初經濟數據,其中,二月失業率為百分之五點四,創兩年新高。此外,今年前兩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成長百...

反制貿易戰!上千家美國肉類加工廠輸華註冊資質突「失效」

中國大陸海關總署網站顯示,1,000多家美國肉類加工廠的輸華註冊資質在3月16日失效,可能衝擊美國對華出口。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