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生活有妳更美好!」老虎伍茲認愛 熱戀川普前媳婦

中職/決心紮根台灣!「台妹小南」南珉貞宣告:中斷韓國活動

台股下跌102點收22,106點 台積電終場收平盤972元

大陸汽車產能過剩「出海」越趨困難 行業恐面臨洗牌挑戰

中國大陸汽車面臨產能過剩困境,2024年有23個電動汽車品牌退出市場或被整合到其他品牌。美聯社
中國大陸汽車面臨產能過剩困境,2024年有23個電動汽車品牌退出市場或被整合到其他品牌。美聯社

華爾街日報報導,中國大陸汽車面臨產能過剩困境,2024年有23個電動汽車品牌退出市場或被整合到其他品牌。不少中國大陸本土品牌進軍海外求生存,但面臨歐美關稅貿易壁壘,車企「出海」越趨困難,行業恐面臨洗牌挑戰。

中國大陸汽車流通協會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分會(乘聯分會)9日公布,2024年中國大陸乘用車總銷量增長5.5%,達到2290萬輛。華爾街日報報導說,這一需求遠低於車企已有產能,中國大陸多家車企為求生存選擇降價並進軍海外,更有中國大陸車企預估2025年新能源車價格戰恐愈趨激烈。

電動汽車製造商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在2024年末的內部信寫道,雖然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有望持續走高,但極致的成本控制及配置的同質化,會引發更激烈的競爭,2025至2027年是汽車行業的淘汰賽階段。「2025年的市場競爭一定會更加激烈,預測價格戰會從1月開始點燃。」

蔚來汽車董事長李斌去年底也曾表示,汽車行業已進入「最激烈、最殘酷的階段」。

報導提到,中國大陸汽車產能過剩,導致全球汽車市場進入洗牌階段。外資品牌如美國的通用汽車(GeneralMotors)、德國福斯汽車(Volkswagen)、日本豐田(Toyota)在中國大陸的市佔率遭中國大陸本土品牌蠶食。

根據乘聯分會數據,2024年中國大陸本土品牌市占率61%,比前一年增長8.6個百分點。

除了外國品牌生存空間遭擠壓,中國大陸本土品牌也面臨重新洗牌挑戰。全球顧問公司艾睿鉑(AlixPartners)董事總經理戴加輝(Stephen Dyer)表示,2024年有23個電動汽車品牌退出中國市場或被整合到其他品牌中,同時有十幾個新品牌進入市場。2024年中國大陸汽車製造商的產能利用率估計只有50%左右。

汽車行業數據預測公司AutoForecastSolutions(AFS)負責全球汽車產量和銷量預測的菲爾拉尼(Sam Fiorani)表示,通用汽車在中國大陸有6家工廠,但其實已不需要那麼多;該公司上個月表示,由於中國大陸業務疲軟,預計將計入超過50億美元的非現金支出。

報導指出,這類洗牌現象是中國大陸產業政策的常見結果。中央和地方政府首先透過補貼和政策支持鼓勵行業,但產業一旦發展到臨界規模,就會出現達爾文式的淘汰競爭,這樣的狀況也出現在太陽能板和風力發電機行業。

不少中國大陸車企為消化產能將目光投向海外,但由於貿易壁壘不斷升高,「出海」變得越來越難。歐盟去年10月對中國大陸製造的電動汽車開徵最高45%的關稅,拜登政府去年也對中國大陸電動汽車徵收100%的關稅。

乘聯分會數據顯示,中國大陸電動汽車出口仍在增長,但最近幾個月增速放緩。

品牌 華爾街日報 電動汽車

延伸閱讀

為何中國AI愈被打壓愈茁壯? 美媒:關鍵在育才

NBA/巴特勒去勇士機率低 美媒指出關鍵原因:太老又太貴

川普為何想拿下格陵蘭?美媒曝關鍵原因:向中國發出強烈訊號

MLB/大谷翔平防禦率王、塞揚獎再敲40轟?美媒大膽預測

相關新聞

海底撈「小便門」10倍賠償到帳 同桌吃飯的朋友卻翻臉了

上個月24日,兩名17歲男子在「海底撈」上海外灘用餐後向火鍋裡小解引發軒然大波。海底撈3月12日宣布,對2月24日零時至...

美擬對中國船隻收取高額停泊費 中國船東協會:違反國際規則及美法律

路透社報導,據路透社週四看到的一份聲明稱,中國船東協會反對美國提出的對擁有或訂購中國船隻的遠洋貨運公司徵收高額港口進入費...

大陸2月製造業PMI創3個月新高 學者:受政策預期、關稅戰急單影響

大陸國家統計局1日發布數據顯示,2月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50.2%,比上月上升1.1個百分點,並創3個月新高。...

赴習近平座談會沒在怕?他坐姿鬆弛如官老爺 驚人背景曝光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6日會晤民營企業,參與會議的企業家陣容受矚。座位安排上,王傳福和雷軍中間有一位坐姿特別的企業家,他微...

微信攜13億用戶 接入DeepSeek

大陸新創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開發的AI模型轟動全球,陸企紛接入應用,大陸最大通訊軟體「微信」也正透過灰度測試...

大企業改用AI 陸失業率將加劇

DeepSeek橫空出世後,中國企業紛紛宣布接入應用,引發AI替代人工的職場恐慌,甚至有企業傳出裁掉百分之九十五的客服人...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