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提前10年達標 電動車銷量明年有望首超燃油車

圖為比亞迪展位。圖/新華社
圖為比亞迪展位。圖/新華社

英國「金融時報」披露,中國的電動車銷量明年可望首次超越燃油引擎汽車,此一歷史性轉折將使全球最大汽車市場的中國取得對西方競爭者好幾年的領先。

金融時報根據瑞士銀行(UBS)、匯豐銀行(HSBC)、能源諮詢機構伍德麥肯茲(WoodMackenzie)及晨星公司(Morningstar)這4家投資銀行與研究機構提供的數據預估,2025年中國的電動車(含純電動車與插電式油電混合車)國內銷售量將比2024年增長約20%來到超過1200萬輛。

超過1200萬輛也將是2022年銷量590萬輛的兩倍有餘,大幅超越外國預測與北京自身的官方時程。與此同時,傳統燃油汽車明年的銷量預計比今年減少逾10%來到低於1100萬輛,相較2022年燃油汽車銷量還有1480萬輛更是大減近30%。

然而電動汽車的銷量成長在歐洲與美國都呈現放緩,反映歐美在汽車業此一傳統強項接受新科技慢半拍,且政府相關補貼的不確定性,連帶引發對來自中國外銷電動車的保護主義抬頭。

伍德麥肯茲負責亞太再生能源研究的劉姓主任(Robert Liew)表示,中國有望寫下電動車銷量新里程,凸顯在國內技術研發、確保電動車及電池所需關鍵原料的全球供應鏈兩大面向都取得成功,中國電動車產業的規模也意味製造成本能大降,消費者能以更低廉價格購車。

劉主任說:「他們希望每樣東西都電氣化,其他國家都追不上中國。」

儘管中國電動車銷量成長腳步已從COVID-19疫後的狂賣中放緩,但這次的預測顯示,北京於2020年訂下的官方目標,即2035年底前電動車應在整體汽車銷量佔50%,有望提前10年達成。

4家機構還暗示,設於中國生產傳統燃油引擎的各家汽車工廠,今後10年在中國國內市場幾無用武之地。他們還強調中國電動車產業的快速崛起對德、日和美國這3大傳統汽車強國的汽車業威脅。

金融時報引述位於上海的諮詢機構Automobility指出,隨中國的電動車市場2024年較前一年成長近40%,外國廠牌汽車在中國所佔份額掉到37%的新低,反觀2020年時外國汽車還能佔到60%。

光是這個月,通用汽車(GM)在中國業務的帳面價值就減少50多億美元;保時捷汽車背後的保時捷控股(Porsche SE)警告,手中福斯汽車(VW)持股的價值恐縮水達200億歐元;日產(Nissan)和本田(Honda)更宣布將通過合併來應對「急劇變化的商業環境」。

晨星公司負責中國汽車業的股票分析師指出,包括福斯汽車在內的幾家跨國汽車製造商,預計要到2025年底或2026年才會在中國有新電動車款的重要發表,反觀滙豐銀行估計,中國本土車商在2024年第4季度發表的新車就有約90款,平均一天一款,當中近90%是電動車。

北京 美國 電動汽車

延伸閱讀

不只台灣折價,Subaru Solterra也在北美跳樓大拍賣!

泰國衝電車!電電公會揮手 鴻海、金寶、英業達已布局

投靠中國是必要之舉?Toyota集團規劃於2027年在中國產製Lexus電動車!

U-POWER 超高速充電時段費率調整公告 2025年1月1日凌晨0時起實施

相關新聞

陸擬適時降準降息 穩外貿增消費

因應關稅戰,中共中央政治局昨天召開會議,分析當前經濟形勢和工作,由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主持。會議提到要強化底線思維,充分備足...

「重創緬北電詐集團」 緬甸移交920多名電信詐騙嫌犯給大陸

大陸公安部微信公眾號23日稱,近日,緬甸執法部門將前期在緬撣邦南部當陽、勐休等地抓獲的920多名陸籍涉詐犯罪嫌犯,透過雲...

關稅已達245%?陸外交部連2天發聲:再玩數字遊戲將不予理會

美中貿易戰持續延燒,美國白宮15日一份針對232條款的相關事實清單(fact sheet)中提到,由於大陸採取報復行動,...

白宮指中國關稅上看245% 中國外交部:無實際意義

針對美國白宮表示,中國輸美商品已面臨最高245%的關稅,中國外交部今天上午以未署名的發言人表示,美方對中輪番加徵關稅已經...

小米SU7車禍引關注 陸新規要求「電動車電池不起火不爆炸」

小米SU7電動車日前在大陸高速公路爆燃事件導致3名乘客喪命,受到高度關注。電動車安全標準成為大陸汽車工業最急迫的優先事項...

陸發布萬字白皮書談中美經貿後…央視再「駁斥美方十大謬論」

美國對中國大陸加徵104%關稅在9日生效後,大陸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隨即發布近3萬字《關於中美經貿關係若干問題的中方立場》白...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