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晶片戰 中在傳統製程晶片漸占上風 為美企帶來隱憂

在美中持續不斷的晶片戰爭中,美國在最尖端的技術方面明顯占上風,但在較低端技術的領域,中國可能正在取得優勢。
儘管美國的出口限制阻礙中國在先進晶片方面的發展,但中國一直積極擴張生產所謂的傳統製程晶片(legacy chips),這類晶片也許不如輝達(Nvidia)的AI晶片等先進晶片般吸引人,但在汽車、家用電器等必需品來說不可或缺,事實上,新冠疫情期間這類晶片的供應鏈危機便造成了汽車市場混亂。
根據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數據,2024年中國在晶圓廠設備花費410億元,年增29%,這大約占全球總額的40%,2021年中國投入240億元。部分原因是中國公司試圖在限制進一步加強之前儲備他們仍可以獲得的設備,但中芯國際(SMIC)、華虹宏力(Hua Hong Semiconductor)等中國公司生產傳統製程晶片也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
中芯國際是中國最大的晶片廠,2023年的資本投入達75億元,與疫情前相比,一年約投入20億元。
整體策略與中國在太陽能電板等領域的成功相似,包括大規模的國家支持、侵略性的定價,以及樂意長期投入的意願。
儘管中國企業尚未達到主宰地位,但確實一直在取得進展,根據Bernstein的數據,中國晶圓代工廠的成熟製程節點晶片在全球市場的占比,從2017年的14%增加到2023年的18%。
中國客戶尤其重要,2023年中國公司有53%的成熟製程晶片供應來自中國晶圓代工廠,高於2017年的48%。
愈來愈激烈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將進一步促使中國客戶尋找國內的供應商。
中國的傳統製程晶片還未大量湧入全球市場,但這是一個明顯的風險,尤其是在這一領域與之競爭的美國企業,包括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反過來,這也可能對美國和其維持晶片供應鏈韌性的目標帶來挑戰。
將限制措施延伸到低端晶片可能不太實際,但生產這些晶片的公司可能需要國家的援助好與中國競爭。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