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雙11戰線拉長味道淡了 消費者感受不到「熱情」

今年大陸電商熱戰重頭戲「雙11」戰線高達26至34天,戰役更早啟動且跨時最長。 新華網
今年大陸電商熱戰重頭戲「雙11」戰線高達26至34天,戰役更早啟動且跨時最長。 新華網

今年大陸電商熱戰重頭戲「雙11」戰線高達26至34天,戰役更早啟動且跨時最長。然而,今年雙11已靜悄悄地接近尾聲,不少消費者感受到「雙11味更淡了」,甚至有人認為電商平台的戰略重心已逐漸轉為一種「例行公事」。

實際上,各平台爭搶「全網最低價」的瘋狂在這一屆雙11退潮,帶貨主播間爭奪流量、價格機制的「罵戰」也鮮少在大促期間出現,連天貓雙11晚會都在這一年停辦了。

一家電商市場營銷總監對媒體表示,今年雙11,一個變化是在價格管控上,品牌會更注重毛利跟折扣力度之間的平衡,許多品牌無論漲跌,都要控毛利,降低折扣力度。

陸電商史上最長雙11
陸電商史上最長雙11

大陸的雙11購物節走過16個年頭,時間的跨度更從一天延長到11天,近年甚至再延長到20天以上,而今年天貓、京東、小紅書等平台的時間跨度則分別為28天、33天、30天,還有最長的估計達到34天,成為「戰線最長」的一屆。

從微博上觀察,可見不少網友吐槽道,「後面的雙11乾脆提前到十一假期,年年提前、年年史上最長」;「現在對雙11平台的活動,早就麻木」等言論。

上海浦東翁小姐表示,雙11活動拉長成26至34天,對她而言「沒啥好壞處,因為延長也說明買東西的人少了」,「效果好不好,我覺得未必」,至少身旁的人目前可以說買的人明顯不多。她進一步說,「啥玩意兒都沒特別便宜,300減50的優惠券作用不大」,只是雙11活動買東西會送些贈品,但其實也都沒什麼用,電商業者還不如直接把價格打下來更實際些。

北漂從事消費性產業的蔡小姐表示,商家在雙11前先漲價,之後再降價,「氣死我,一看比平常還貴了一些」,實在是降了個寂寞。在上海工作的何小姐則坦言,沒有買東西,「平常就有優惠,不需要這時候買了」。

另有北京文字工作者馮小姐表示,「現在(大陸)經濟不好,很多公司都在降本增效」,很多人沒有錢了,當然不會想買東西,消費自然少了。

有數據顯示,有33.11%受訪者表示今年收入減少,需要降低消費支出,這直接導致他們在雙11的購物意願。同時,有30.14%受訪者認為今年雙11優惠規則依然複雜,浪費時間和精力。複雜的滿減、領券等規則讓消費者感到疲憊不堪,許多人覺得為了一點優惠而花費大量時間去研究規則不值得。

上游新聞引述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員王鵬分析指出,今年雙11提前開打並拉長戰線的原因有多方面。隨電商競爭日益激烈,各大平台希望透過提前啟動雙11活動,搶占市場先機,吸引更多消費者注意。拉長戰線可提供消費者更多的購物時間和選擇,同時也有助於平台更好地分散物流壓力,提升使用者體驗。

然而,王鵬認為,電商平台此舉「也可能導致消費者疲勞和購物熱情的提前消耗,對後續銷售產生影響。」分析認為,最長雙11消費者的不買單,背後原因有三:一、消費理念的轉變;二、經濟情勢轉變的影響不可忽視;三、優惠規則的複雜性也是消費者購物意願下降的原因之一。

消費者 雙11 電商

延伸閱讀

SOGO台北店周年慶人氣火熱 實體、電商再推雙11優惠價

網路聲量弱、商家興致缺缺…陸雙11購物節買氣差 價格戰如今已推不動

海象不佳惹的禍!妹子雙11淘寶大爆買 突收通知「包裹掉海裡」

搶占雙11檔期商機!人力銀行:短期兼職時薪上看320元

相關新聞

海底撈「小便門」10倍賠償到帳 同桌吃飯的朋友卻翻臉了

上個月24日,兩名17歲男子在「海底撈」上海外灘用餐後向火鍋裡小解引發軒然大波。海底撈3月12日宣布,對2月24日零時至...

美擬對中國船隻收取高額停泊費 中國船東協會:違反國際規則及美法律

路透社報導,據路透社週四看到的一份聲明稱,中國船東協會反對美國提出的對擁有或訂購中國船隻的遠洋貨運公司徵收高額港口進入費...

大陸2月製造業PMI創3個月新高 學者:受政策預期、關稅戰急單影響

大陸國家統計局1日發布數據顯示,2月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50.2%,比上月上升1.1個百分點,並創3個月新高。...

赴習近平座談會沒在怕?他坐姿鬆弛如官老爺 驚人背景曝光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6日會晤民營企業,參與會議的企業家陣容受矚。座位安排上,王傳福和雷軍中間有一位坐姿特別的企業家,他微...

微信攜13億用戶 接入DeepSeek

大陸新創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開發的AI模型轟動全球,陸企紛接入應用,大陸最大通訊軟體「微信」也正透過灰度測試...

大企業改用AI 陸失業率將加劇

DeepSeek橫空出世後,中國企業紛紛宣布接入應用,引發AI替代人工的職場恐慌,甚至有企業傳出裁掉百分之九十五的客服人...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