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剴剴案保母認罪 蔣萬安祭重罰:劉姓姊妹各罰60萬元

巨業客運撞死東海女大生二次輾壓 檢起訴過失致死不認殺人

失去信任?川普坦言「普亭可能有點敷衍我」 仍稱俄希望停戰

華為前三季淨利下滑13%降至2,380億元 總裁任正非坦言:目前還在掙扎中 還有很多困難要克服

大陸通訊巨頭華為公布今年前三季財報顯示,累計營收為人民幣5,859億元(約新台幣2.63兆元),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為人民幣629億元(約新台幣2,380億元),分別較去年同期增長28.3%、下降13.8%,相當於每日賺進新台幣8.7億元。

面臨複雜外圍環境帶來的挑戰,華為總裁任正非近日坦言,目前「還在掙扎中」,還有很多困難要克服。

有財務人士表示,華為今年前三季利潤下滑,與榮耀以及超聚變公司等業務的出售結算時間有關。據華為先前公布的年報,去年華為的部分利潤來自出售榮耀業務及伺服器業務形成的金融公允價值變動,而這些業務出售也在去年底完成結算。

據上海清算所公布數據顯示,華為2023年前三季的「公允價值變動收益」達到人民幣553億元,而在今年前三季,該收益為虧損人民幣4.5億元。換言之,目前華為的利潤和營收更能反映正常業務的經營情況。縱向來看,華為今年前三季營收已接近2019年同期水準。

雖然華為並未在季報中公布各個板塊的業績,但從市場調研機構公布的情況來看,手機終端、汽車業務以及依託於AI晶片昇騰底座的計算體系,成為支撐今年前三季華為業績回暖關鍵。

以手機為例,隨著「Mate60 Pro先鋒計畫」的開啟,華為旗艦機型逐步恢復正常生產節奏。IDC數據顯示,2024第3季華為智慧手機出貨量年增42%,大陸市占增長至15.3%。

汽車業務中,根據賽力斯先前發布的公告及相關審計報告,2024年上半年華為車業務主體深圳引望智慧技術的營收達到人民幣104.35億元,主業毛利率為55.36%。淨利潤為人民幣22.31億元,相比2022年和2023年的虧損狀態實現轉虧為盈,並且預估2024年度淨利潤為人民幣33.51億元。

但也可以看到,各個業務板塊也面臨著各自的挑戰。例如從市場結構來看,華為手機海外市場仍未恢復。市場調研機構techinsights報告顯示,華為全球智慧手機出貨量在第2季年增49%,達到1,160萬支,大陸市場占出貨量的89%。而在境內市場,華為也面臨著其他手機品牌的反攻。

此外,今年以來,華為持續推進原生鴻蒙生態,截至目前,鴻蒙生態設備數量突破10億台,但首款原生鴻蒙終端的落地情況,以及Mate70產業鏈供貨情況目前仍需要等待時間驗證。

業內人士表示,除了終端業務外,作為華為發展人工智慧的關鍵,華為這些年來一直圍繞昇騰處理器、CANN和MindSpore在構築昇騰生態。同時,儘管大陸75%以上的應用軟體已能跑到鯤鵬處理器上,但也可以看到,仍有大量應用無法同時相容X86處理器和鯤鵬處理器。

人民幣 台幣 業績

延伸閱讀

華為前3季淨利潤下降13.8% 任正非:還在掙扎中

華為前3季淨利潤下滑逾13% 任正非評價當下狀況:還在掙扎中

任正非:華為要向美學開放、包容

郭智輝談華為繞道 台積不會沒誠信

相關新聞

復甦慢又碰上關稅戰 中國3大航空首季虧損逾166億

中國航空業疫後復甦的腳步緩慢,市場內捲競爭加劇、消費疲弱,近期又遇上美中關稅問題,可說是雪上加霜。據統計,今年第1季中國...

川普有2王牌沒出手? BBC:關稅戰 中握消費市場等5籌碼

美中關稅戰硝煙瀰漫,中國多次喊話「打,奉陪到底、談,大門敞開」。英媒盤點北京手握五籌碼叫陣華盛頓,包括消費市場潛力、高科...

陸擬適時降準降息 穩外貿增消費

因應關稅戰,中共中央政治局昨天召開會議,分析當前經濟形勢和工作,由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主持。會議提到要強化底線思維,充分備足...

「重創緬北電詐集團」 緬甸移交920多名電信詐騙嫌犯給大陸

大陸公安部微信公眾號23日稱,近日,緬甸執法部門將前期在緬撣邦南部當陽、勐休等地抓獲的920多名陸籍涉詐犯罪嫌犯,透過雲...

關稅已達245%?陸外交部連2天發聲:再玩數字遊戲將不予理會

美中貿易戰持續延燒,美國白宮15日一份針對232條款的相關事實清單(fact sheet)中提到,由於大陸採取報復行動,...

白宮指中國關稅上看245% 中國外交部:無實際意義

針對美國白宮表示,中國輸美商品已面臨最高245%的關稅,中國外交部今天上午以未署名的發言人表示,美方對中輪番加徵關稅已經...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