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拒絕了中方電動車 最低3萬歐元約106萬台幣的價格方案

路透社獨家報導,歐盟拒絕最低3萬歐元的中國電動車價格承諾方案。圖為比亞迪電動車。(美聯社)
路透社獨家報導,歐盟拒絕最低3萬歐元的中國電動車價格承諾方案。圖為比亞迪電動車。(美聯社)

據路透社報導, 三名消息人士稱,布魯塞爾拒絕了中國政府關於中國製造的進口電動汽車售價最低為30000 歐元(約106萬台幣 )的提議,北京方面希望此舉能避免歐盟下個月徵收關稅。

報導稱,歐盟委員會表示,一個月前,作為反補貼調查的一部分,它駁回了中國電動車製造商的最低價格報價,該調查使北京和歐盟陷入了十年來最大的貿易爭端。

中方在談判提出過價格承諾方案,希望以此讓歐盟打消徵收反補貼關稅的念頭,但所謂的價格承諾究竟具體數字如何,過去從未曝光。而路透社這次披露的可能是第一次具體數額被揭露。

報導稱,三位熟悉此事的消息人士拒絕透露姓名,因為細節是保密的。中國商務部和歐盟委員會沒有立即回應置評請求。歐盟委員會先前拒絕就談判發表評論。

報導指出,數據公司 JATO Dynamics 2023 年的數據顯示,中國電動車的平均成本不到歐洲和美國的一半。中國的汽車製造商受益於一系列成本優勢——從本地獲得原材料和電池,到北京的巨額補貼。2023年上半年,中國電動車的平均零售價格約為3萬2000歐元(3萬5126.40美元),其中包括比亞迪海鷗等售價低於1萬歐元的車型。

相較之下,根據 JATO 的數據,歐洲純電動車的平均零售價格為 6萬6000 歐元。大多數正在開發的更便宜的車型(售價約 2萬 歐元),但最早要到 2025 年才會上市,大眾汽車的目標是在2027 年推出售價2萬歐元的汽車。

報導稱,在拒絕中國的提議時,布魯塞爾當時表示,這不僅涉及汽車製造商對其中國製造的電動車收取的價格,還涉及他們在生產這些電動車時獲得的補貼以及消除此類支持付款的影響。歐盟委員會拒絕提供報價細節,中國電動車製造商在報價中承諾尊重某些定價門檻,以避免歐盟認為當地競爭對手無法競爭的廉價車充斥歐洲市場。

報導指出,中國汽車製造商如上汽集團、比亞迪,儘管他們在本土市場的銷售價格只有在歐洲售價的一小部分,但他們在歐洲的電動車定價卻略高於3萬歐元,這突顯了它們的靈活性,也凸顯了它們在歐洲銷售的吸引力。它舉例,比亞迪的 Seagull 是一款小型電動車,計劃於明年進入歐洲,預計售價略低於2萬歐元。

路透報導稱,達成協議的時間即將結束,透過談判達成協議抵禦關稅的時間有限,歐盟委員會上周表示,除非雙方就 B 計畫達成協議,否則將從 10 月 31 日起對中國製造的電動車徵收高達 45% 的關稅,為期五年。

大陸商務部先前曾表示,正在尋求談判關稅替代方案,其中涉及某種形式的「彈性定價承諾」。它沒有提供細節。歐盟委員會表示,隨著談判的繼續,它準備重新考慮其他價格承諾,包括最低價格和進口配額。消息人士稱,解決方案可能是為每個汽車製造商以及可能的每個車型類型單獨計算最低價格,具體取決於汽車的尺寸及其範圍。

其中一位消息人士稱,3萬5000至4萬歐元的最低價格水準,將成為更好的談判標準。

售價 歐盟 電動汽車

延伸閱讀

美媒:為擺脫虧損 中國純電車企轉向混合動力

美禁聯網車新規一旦上路 連美國車廠中國製車型也進不了美國

比亞迪、賓士結束13年合作 外資精簡中國布局再增一例

Prius Crossover?Toyota與比亞迪合作bZ3C實車照片曝光

相關新聞

黃仁勳京滬年會戴AI眼鏡大跳APT. 員工們激動到尖叫呐喊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日前出席輝達在北京、上海分公司的年會盛典。有輝達員工將黃仁勳與員工在舞台上一起跳APT.的影片放在網路...

調查:半數美國在陸企業憂中美關係惡化 比例創新高

中國美國商會(AmCham China)的年度調查顯示,51%的受訪者對美中關係未來惡化感到擔憂,這一比例達到了五年來的...

避川普關稅大棒 陸去年出口創高

美國候任總統川普本月重返白宮前,大陸官方昨公布最新外貿數據,去年出口規模首次突破人民幣廿五兆元,創下新高,尤其年末出口強...

陸半導體業 高薪搶人成過去式

高薪是半導體公司吸引人才的武器,以往中國大陸不少半導體公司動輒開出數倍薪資挖角,範圍包括台灣、南韓甚至美國,不過有大陸財...

年關近金廈小三通跑單幫亂象頻傳「國門蒙羞」引熱議

民眾搶買年貨帶動金廈小三通的邊境貿易熱潮,不少人利用小三通跑單幫賺取豐厚利潤,也衍生的亂象卻引發民怨。社群媒體今天熱傳一...

美公告2024年假冒和隱私惡名市場名單 微信首次被移除

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8日發布《2024年假冒和隱私惡名市場名單》(2024 Review of Notorious...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