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4月社融負成長 政府債券到期民間需求仍弱
最新數據顯示,中國4月新增社會融資為人民幣負1987億元,罕見出現負成長。分析指出,直接原因是大規模政府債券到期壓力,債券發行進度偏慢,而企業和居民的融資需求仍弱。
社融增量是指一定時期內實體經濟從金融體系獲得的資金額,包括企業債券、政府債券等直接融資,以及人民幣貸款、外幣貸款等間接融資。
11日,中國央行公布4月宏觀金融數據,原本應公布單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但央行卻是公布1至4月的社融新增數據。媒體計算發現,4月的社融新增數據並不樂觀,單月新增社融負1987億元(新台幣負8743億元),去年同期為1.22兆元。
拆開社融分項來看,4月大幅負成長數據最大的拖累是政府債券融資。4月政府債券融資負984億元,比2023年4月少增5532億元。政府融資曾經是去年第4季以來新增社融的主要支撐項,單項曾經在2月新增社融中的占比高達近40%。
由前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系副教授唐涯主持的財經媒體「香帥的金融江湖」指出,政府融資降速的背後,直接的原因是大規模政府債券到期壓力,債券發行進度偏慢問題。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今年直到4月仍然偏保守的財政政策。
在企業和居民方面,4月,企業貸款增加8600億元。其中,企業中長貸為4100億元,比去年同期少增2600億元,企業短貸轉負至負4100億元,創同期新低。居民貸款負5166億元,比去年同期多減2755億元。
文章指出,企業端的信貸需求不強。政策面鼓勵銀行加大對實體經濟信貸支持力度,但實體企業融資意願低。
居民端的融資延續偏弱趨勢,新增居民中長期貸款、短期貸款均是歷史同期新低值。與地產銷售持續偏弱、居民消費尚待修復有關,目前房地產市場的表現呈現出量價偏弱的狀態。
中國央行10日發布2024年第一季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也呼應了相關數據,其中提到「信貸增長已由供給約束轉化為需求約束」;並直指當前存在的問題的關鍵是需求低迷,提出「當前物價處於低位的根本原因在於實體經濟需求不足、供求失衡,而不是貨幣供給不夠」。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