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疫情陸地方財政赤字增逾17兆元 學者籲中央出手救援

大陸地方財政問題愈發嚴峻,北京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白重恩指出,三年新冠疫情直接造成大陸地方政府財政赤字增加逾人民幣4兆元(約合新台幣17.6兆元),建議北京當局發行特別國債補上,讓地方優先用於償還拖欠企業帳款等。
財新網報導,白重恩日前在一場講壇上表示,新冠疫情的後遺症仍存在,從地方政府角度來看,財政收入減少、支出增加造成了收支缺口。
白重恩分析,目前,各方對化解地方債務風險的討論中,一個焦點是中央救助是否會引發道德風險、形成「中央兜底預期」。 他認為,疫情本身是不可控制因素,財政減收增支是被動造成的,不是地方自願造成的,為避免道德風險,應該區分哪些地方赤字或債務增加是疫情帶來的,哪些是來自地方出 於自身利益擴張的支出。
白重恩估算,在沒有疫情發生的情況之下,土地財政之外的地方財政收支趨勢,將其與實際值比較,並將趨勢值之外的收入減去支出。從計算結果來看,2020年至2022年疫情,直接導致的地方赤字分別為人民幣2.07兆元、9,888.45億元、1兆1,910.04億元,三年合計逾4.2兆元。
對此,白重恩建議,此一部分由疫情直接造成的地方額外債務,應由大陸中央財力補上,也就是由中央發行特別國債,幫助地方解決這部分缺口。
與此同時,白重恩強調,應要求地方優先償還拖欠企業帳款等,「對經濟可能有比較大的幫助」。而在疫情導致的地方赤字外,還有相當部分的債務是可能存在道德風險的,他建議透過放寬還款期限等方式減輕地方政府償債壓力。
白重恩並指出,長期來看,要緩解地方財政困難及債務風險,還要減少「中央請客、地方買單」的情況,地方財政也要控制成本。
另,白重恩提到,除了疫情短期衝擊,大陸經濟仍面臨中長期結構轉型的陣痛。現階段經濟結構轉型陣痛並沒有比十年前少,「甚至更厲害」。他稱,從2013年首次提出結構調整陣痛期等「三期疊加」到現在陣痛這麼嚴重,一大原因是房地產市場發生變化。
白重恩認為,房地產具有資產屬性,資產價格除了受經濟基本面影響,更大程度上受到預期或情緒變化的影響。 若政策措施無法維持「微妙的平衡」,一旦觸發預期的變化,將很難調整回來。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