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車淘汰賽 車企陷入困頓
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進入「淘汰賽」。地方政府對新能源車的布局思路正從整車環節轉向零部件產業。據最新一期「中國新聞周刊」報導,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迎來兩個標誌性事件:一方面是補貼徹底退出,另一方面則是開年堪稱慘烈的價格戰。在這場新能源車淘汰賽中,將讓許多知名或不知名的車企陷入困頓。
報導稱,軒元資本創始人王榮進說,此前被淘汰的多是「PPT造車」項目,而這一次則是市場從產品與技術的角度進行淘汰。造車項目夭折,地方政府急於尋找接盤方。而難以找到接盤方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現有頭部新能源車企遠未來到產能擴張期。
他說,以前一些初創企業通過收購有資質的車企獲得資質,相當於借殼上市,如今這條途徑被卡得很死,「小米一直沒有解決資質問題或與此有關」。決策層希望通過收緊資質發放的方式提高產業集中度,更好地參與全球競爭。
為了規範產能擴張,2019年1月起施行的「汽車產業投資管理規定」要求,新建獨立純電動汽車企業投資項目的所在省份,上兩個年度汽車產能利用率均高於同產品類別行業平均水平。現有新建獨立同產品類別純電動汽車企業投資項目均已建成且年產量達到建設規模。 文章稱,對於想要上馬新能源汽車項目的地方政府而言,需要先清理新能源僵屍產能,已經有新能源汽車項目的,項目達產前不能再審批新項目。
但是對於如何設置門檻,中關村新型電池技術創新聯盟秘書長、電池百人會理事長於清教認為,應該「寬入嚴管」,塑造良好的營商環境與投資環境,加強監管,不應用產能利用率來控制新增項目。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苗圩今年2月提醒說,地方政府不應代建、代投,特別是不能做第一大股東。
王榮進說,新能源造車初創項目的投資時點已經過去,未來的變量更多來自華為、小米這樣重磅玩家。此前幾年地方政府對於整車項目堪稱狂熱,如今已經冷靜許多。除了像西安引進比亞迪那樣更多關注成熟整車企業的產能,地方政府正在將視線從整車環節移開。
報導稱,一些地方政府正將目標瞄準整車製造之外的零部件產業。整車項目一方面風險較大,另一方面優質項目可遇而不可求。比如蘇州、寧波都在重點打造汽車零部件產業。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