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疫後財政調至中間偏鬆 學者:恢復疫前要2年

香港新財政預算案將於2月下旬公布,香港社會就是否繼續發放電子消費券爭議激烈。港府財政司長陳茂波稱現階段未有定論,但香港財政策略將調整至「中間偏鬆」,會努力做好開源節流。
香港新財政預算案定於2月22日公布,陳茂波28日在電台節目指出,受疫情影響,香港去年大部分時間經濟低迷,近兩月與內地及國際恢復往還,社會氣氛變得樂觀,後疫情階段經濟復甦速度尚未明確,制定新預算案面對的挑戰仍很大。過去兩年港府實施逆周期政策,但財政穩健對社會同樣重要,讓香港在遇上大風浪時「頂得住」,總體來說有政策要調整。
過去兩年疫情拉低經濟,香港推行電子消費券計畫,相當於以電子支付形式有條件使用的現金。合資格香港居民,2021年獲發5000港元(約19320台幣)電子消費券,2022年獲發1萬港元(約38640台幣)電子消費券。港府稱此舉是為帶動本地消費,亦可以推廣電子支付。今年是否繼續發放電子消費券,部分立法會議員反對,但立法會最大的政團要求繼續發放。
陳茂波稱,是否再發放消費券支持及反對的意見激烈,各有道理,港府要統籌兼顧,現階段未有定案;但又說發放消費券花不少公帑,今年港府財政赤字將有逾千億港元。
陳茂波指出,過去數年港府主要採取擴張性財政政策,在疫情嚴峻時要穩經濟,減輕市民和中小企壓力;而在後疫情時期,香港要投資未來推動發展,政府的整體財政政策可能調整至中間偏鬆。
●香港新聞組╱香港29日電
另據明報報導,雖然全球多國放寬防疫措施,有助經濟成長,但世界銀行預測今年全球經濟僅增長1.7%,先進經濟體增長更會放緩至0.5%;陳茂波早前預測香港今年經濟增長約3%,中大商學院亞太工商研究所名譽教研學人李兆波也預料,今年香港經濟約3%至3.5%,他認為兩地通關利好經濟,但未必能回復至2019年,「恐怕要再多等兩年」。
李兆波對前景悲觀,因過去3年發生的事太多,香港亦太遲放寬防疫措施,對經濟「很傷」,需更大力度挽回已遷離港的公司及經濟活動;他又說,內地經濟轉差、內房危機未解決,加上港元高企、歐美貿易需求弱等,認為現階段判斷經濟會反彈是言之尚早。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