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純網銀財報全都露…將來銀行去年累虧23億 增資壓力大

港澳客輪停航3年…跨境船44剩5艘 船員大減7成

往來港澳的客輪服務自2020年初暫停,船員人數由2019年至今大減七成,跨境高速船由44艘減至5艘;圖為港澳客輪碼頭。(取材自香港旅遊發展局)
往來港澳的客輪服務自2020年初暫停,船員人數由2019年至今大減七成,跨境高速船由44艘減至5艘;圖為港澳客輪碼頭。(取材自香港旅遊發展局)

澳門跟隨內地放寬入境隔離至「5+3」,澳門行政長官賀一誠上周稱目前每天約有150人從香港到澳門,如要回復毋須隔離,需視乎香港疫情變化。香港海事處稱粵港澳政府保持緊密聯繫,以期疫情受控時,跨境渡輪客運可有序復運。

明報報導,香港海事處表示,往來港澳的客輪服務自2020年初暫停,船員人數由2019年的955,大減七成至上月的258,合資格跨境高速船由44艘減至5艘。香港海員工會主席張世添稱,有部分船員轉職本地遊艇等,相信復航後重新招聘、出海考核以續牌及為船檢驗均問題不大,反而擔心客量需求不如往日。

據報導,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陳恆鑌稱,船員流失嚴重,唯有及早通關可解,期望政府設立「復業基金」支援業界重新啟動。

報導指出,海事處數據顯示,往來港澳客輪船員在疫前的2019年有955人,至今年10月餘258人,減少73%。流失的包括專業船員,領有「內河航行證明書」的甲板部、輪機部船員減少六至七成,分別餘109及56人。由於往來港澳兩地的客輪屬高速船,高級船員須持每兩年續期的「類型級別證書」,證書要求船員至少有5個月在船上擔任相應職務,惟在停航下難以符合要求。海事處稱已因應情况制訂復修課程及考試,以臨時延續證書,在復航前須在海事處監察下做試航培訓和測試。截至上月,有165人完成復修課程,較2019年有481人持有操作內河航行高速船的相關證書,減少65%。

據報導,持有效香港高速船安全證明書的跨境船(包括並非往來港澳的船),亦由2019年的44艘減至上月5艘。港澳客輪服務主要由噴射飛航及金光客運營運,前者所屬的信德中旅船務管理有限公司在「保就業」計畫中,承諾2020年9至11月聘請1021名受薪僱員,獲工資補貼2686萬元(港元,下同,約343.77萬美元);至2022年5月,承諾受薪僱員減近七成至346人,獲工資補貼276萬元。金光客運則未見申請「保就業」計畫。

報導指出,此外,任職噴射飛航客務部31年的黃先生去年初被炒,如今轉在檢測中心工作。他稱,中港澳船務疫前早面對港珠澳大橋、高鐵「搶客」,估計即使復航亦難回昔日興旺。

報導稱,黃先生被炒前為客艙服務高級經理,月薪逾3萬。他稱公司在停航之初安排分批上班,至2021年公司見復航機會渺茫,終大幅裁員,各職系「20年以上(年資)多數裁,人工高嘛」、「200個服務員裁剩30個」,部分同事因賠償問題與公司不歡而散,但他稱理解公司經營困難,堅持一年才裁員「都算有人情味」。他表示,不少同事轉職保安、外賣員等,自己則在檢測中心工作。

澳門 香港

延伸閱讀

香港單日新增8878例COVID-19確診案

港疫情撲萬…安老院二次感染率增至3成 暫不收緊防疫

港推出國際碳市場Core Climate平台 首月獲逾40宗交易

香港時隔兩個月單日確診重上九千 各項指標反彈

相關新聞

陸反貪腐未歇 再查6央企高管

大陸央企、國企掀起「反腐風暴」,繼上周中石油等五名高管被查之後,中共中央紀委國家監委昨天再通報,包括國家電投等六名央企高...

國台辦主任宋濤首談「統一後」 陸委會:空談宣傳不如務實

大陸國台辦主任宋濤22日與江蘇昆山台商、台青座談,提及「統一後」議題,為他上任後首次。陸委會副主委兼發言人詹志宏23日表...

陸釋善意 台2水產恢復進口

大陸新任國務院總理李強十三日在回答本報記者提問時才表示,恢復各領域常態合作,是大家的共同期望,需要共同努力。國台辦昨日即...

陸國務院增二局 緊抓金融、數據

大陸全國人大會議昨聽取國務院提交審議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內容集中在科技、金融、數據等改革,並將組建「國家金融監督管...

經濟復甦難 習近平喊話「民企當自己人」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自掌權以來,外界時有質疑大陸經濟走向「國進民退」的聲音,習近平昨參加大陸「全國政協會議民建、工商聯界別...

陸將建1萬個以上的5G工廠 並加快6G的研發

大陸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今天上午在人民大會堂開幕結束後舉行首場部長通道採訪活動,工業和資訊化部部長金壯龍表...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商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