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25周年 香港金融中心 逐漸大陸化

香港即將迎來特區成立25周年,這不僅意味著鄧小平當年承諾的「50年不變」已經走到中點。過去三年,香港歷經反送中運動與隨之而來的港版國安法頒布實施等巨變,除掀起新一波移民潮,也讓北京當局決心對香港落實全面管治權。
7月1日,警察出身的前保安局長李家超將出任香港新一屆特區行政長官,象徵香港進入「武官治港」時代,這也代表香港從「港人治港」走向了「愛國者治港」,被視為是北京當局對香港進行「二次回歸」取得的階段性成果。
吸引力下滑 國際專才流失
就在香港即將慶祝主權移交25周年之際,彭博社報導,瑞銀兩名派駐香港的高層已經離職。招銀國際也傳出,過去數周至少有兩名副總裁和數名經理離職。香港近年來金融人才流失成為各方關注焦點,早前即傳出美國銀行、花旗集團等外資金融機構已將部分高階員工調往新加坡。
2005年就來到香港外資金融機構任職的台灣人Alex說,過去這段時間,大家身邊都有認識的朋友去了新加坡。
事實上,香港金融專才流失不只出現在業界。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余偉文早前受訪時也不諱言,該局去年人員流失率達到7%,高於以往年均3%至4%。香港證監會主席雷添良今年稍早在立法會上也表示,證監會去年人員流失率達12%,2020年則為5.1%。
在人才外流同時,香港對於國際專業人士的吸引力也在下降中。根據香港入境事務處資料,香港向外國專業人士發出的簽證數從2018年的超過4.1萬份,陡降至去年的不足1.4萬份,今年前三個月也只有2,400多份。
金融專才紛紛「棄港」,究竟與2019年反送中運動後香港政治、社會情勢發生巨變有關?還是由於2020年疫情爆發後,香港採取嚴格防疫措施所致?Alex認為,這是多重因素加乘結果,單一因素不至於導致這麼多人都決定離開。
跨國專業人才紛紛決定遠離,會否衝擊香港長久以來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來自香港的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副教授李志強並不這麼認為。他指出,香港民主化進程因國安法受創,人權保障及政治自由也令外界憂心,但這都無礙於香港維持其金融中心地位。
李志強表示,對於資本逐利的外商而言,穩定的政經環境比民主及人權更重要。只要無損其他經營上的權利,在港外商不會太計較被限制的「反中」自由。
Alex也認為,只要人民幣無法自由兌換,香港作為中國大陸金融與資本對外窗口的地位,短時間內都不會動搖;只要外資金融機構還想從中國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分到一杯羹,就得繼續在香港設有據點。
陸港澳市場 深化互聯互通
今年3月公布的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CFCI)顯示,香港排名依然維持第三位,僅次於紐約和倫敦。香港是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市場、第五大股票市場和外匯交易中心,還是亞洲第三大債券市場及亞洲最大的基金管理和私人財富管理中心。
李志強認為,港版國安法確實會讓部分外資和人才出走,但很快就會被大陸的資本和人員替代。中港2003年簽訂「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後,經過十多年融合,今天香港的經貿與金融己經相當依賴中國大陸。
而對於確保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北京則有明確的承諾。「十四五」規劃(2021年至2025)就提出,支持香港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功能,同時深化並擴大中國大陸與港澳金融市場的互聯互通。
李志強預期,只要中國大陸經濟持續發展,香港仍會是亞洲的金融中心。只不過在結構上會更為依附於中國大陸, 逐漸從「國際化」的金融中心蛻變成「大陸化」的金融中心。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