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好:新希望要做「豬的芯片」

談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牧業的發展歷程,新希望是一家無法避開的民營企業。1982年,劉永好四兄弟在川蜀大地播下了新希望的種子。新希望的產品同其創始人劉永好近日在北京接受中新社專訪表示,新希望要做「豬的芯片」,推動種豬大陸國產化,解決種豬大陸國產化難題。
中新社報導,養豬是新希望近兩年的重點工作。受非洲豬瘟、新冠肺炎疫情以及今年南方洪澇災害影響,大陸豬肉價格持續上揚。新希望目前正大力將集團資源向生豬養殖產業傾斜,已投入幾百億元(人民幣,下同)擴大產能。
劉永好表示,新希望擴大養豬規模,將堅持長期主義,不是今天價格高撈一筆就走,「我們要考慮今天豬價高有盈利,明天豬價低的時候怎麼辦。」新希望試圖平抑豬周期的波峰和波谷,方法就是在豬肉價格高的時候重投入,投入科研、投入防疫、投入降成本。
劉永好說,養豬實際是重資本投入,「一個現代化豬場的建設,沒有幾億元是下不來的」。新希望的新建豬場,幾乎都是大學生在養豬,「90後」居多。
「我們還要做豬的『芯片』」,劉永好表示,新希望正在推動種豬國產化。「中國現在原種豬很多是靠進口,這種格局必須改變,我們必須要有自己的種豬」。
在劉永好看來,新希望努力生產出民眾認同、價格適當、安全放心的肉蛋奶等食品,承擔社會責任、創造價值就是企業家精神的體現。他日前帶領大陸民營企業家到湖北武漢考察投資,簽約投資1200多億元,解決了超10萬人的就業,還承諾在湖北三年投資200億元、養400萬頭豬。
在劉永好看來,企業家要腳踏實地、埋頭拉車,還必須抬頭看路、仰頭看天,看國際風雲的變幻,看大的政策、看行業的變化。
作為中國大陸最大的民營農牧企業,新希望積極布局全球。目前在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600多家分、子公司,海外有1萬多名員工,每年大概有200多億元的海外銷售收入。
劉永好總結了中國大陸企業海外布局的「四條軍規」:一是要完全按照當地的法律制度去做事;二是盡可能用當地員工、解決當地就業;三是所有的項目都要在當地法律允許、規則認同、社區支持的條件下去做;四是與當地媒體和公眾做好溝通,營造良好品牌形象。
延伸閱讀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