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外貿商出口轉內銷 「海歸派」水土不服

疫情衝擊國際市場需求萎縮,雖然海外逐漸復工,但全球貿易活動復甦之路漫長,大陸出口企業轉型「海歸派」,回銷大陸市場,為應急之策,但出現水土不服現象,因交易鏈條相對長、回款慢、短時間內重新自建渠道,不是件容易的事。
路透報導,「出口轉內銷是破解(外貿)企業訂單荒困境的重要途徑,但也並非易事,品牌、渠道、甚至整個訂單模式等等,從生產到經營都遇到水土不服。」在深圳經營一家主打出口LED產品的企業家說。新冠疫情影響下,很多大陸外貿出口企業尋求出口轉內銷,難是難,不過反過來想,這總比沒訂單強。
除了產品生產與檢測標準不同,經營模式也完全不同。多數外貿工廠為品牌的代工廠,在缺少品牌授權的情況下產品難以直接售賣,同時,大陸品牌市場格局已基本穩固,要想分一杯羹,就要在多個環節增加費用以開拓市場。以往「訂單-生產-交付」的出口訂單模式,轉戰到大陸市場還不得不面對一定期限的放帳期。
「對出口轉內銷的企業來說,渠道問題比品牌問題更加突出,尤其是那些產品以外銷為主很少內銷的企業來說,在大陸境內市場根本就沒有能夠為自己所用的銷售渠道。」中國企業聯合會企業研究處處長劉興國說。
而與渠道相比,更為嚴峻的是市場。他表示,對這些企業而言,轉內銷意味著不得不投入大量資金在大陸市場鋪設營銷渠道,進而大大增加企業營銷成本。
一家江蘇紡織企業負責人表示,為了滿足海外客戶的供應商標准,一般的工廠從軟體到硬體標準都比大陸境內高,成本偏高,轉內銷是個自救辦法,但在價格上實在是沒有優勢,還擔心產不對銷。
不過,出口轉內銷也並不是出口企業的唯一出路。劉興國指出,面對疫情的影響,出口企業還可以通過其他路徑實施自救,一是可以積極主動挖掘國際市場新需求,繼續在國際市場尋求新發展;二是主動轉型進入新領域,或是向價值鏈中高端升級。
大陸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在一場線上論壇建議,對於轉內銷的產品可以在一定時間內給予特殊政策,免徵大陸增值稅,同樣享受出口退稅的政策,視同出口。
他指出,轉內銷後收取大陸增值稅和其他稅負,成本上漲後可能會不適應境內銷售。而且,外貿企業在大陸境內銷售方面本就缺乏人才和經驗,需要重新建立銷售網絡,不適合再過多給他們增添資金壓力。
延伸閱讀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