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版「農夫與蛇」 學生為教授買房養老…老師逝家屬卻霸占不還

張瑋為老師購買的房子。(取材自看看新聞)
張瑋為老師購買的房子。(取材自看看新聞)

24年前,30餘歲的張瑋不忍見到自己的老師,上海音樂學院資深聲樂教授與弟弟同住15平米小房間裡,全款買下一套125平米房子讓兩老安享晚年,還將兩位老師的名字加在房產證上。兩位老師過世後她要收回房子自用,卻遭陳老師的兩名外甥霸占房產不還,她為此告上法院。張瑋說,這房子裝著她和40年的情義與誠信,希望得到公正判決。

新聞坊報導,1983年,20出頭的張瑋成為陳老師的學生。當時,陳老師住在上海音樂學院教工宿舍,一間僅15平米的小房間裡,廚房、衛生間還要和鄰居四口之家共用。而陳老師的弟弟於1984年調到上海交通大學任教,一直都單身的姊弟倆就此相依為命。

張瑋表示,自從1983年認識陳老師後,就被陳老師的個人魅力折服;陳老師不僅專業能力強,對學生與為人師表方面更是無可挑剔。漸漸地,她便與陳老師成為「忘年交」。

2001年,張瑋決定全款買下法華鎮路一套125平米的房子,給兩位老師居住。張瑋稱自己不僅傾盡積蓄,還賣掉一套商品房,只為讓他們能有尊嚴地安享晚年。考慮到老師看重戶口,為了讓他們住得安心,張瑋還讓兩位老師把戶口也一起遷過來。因為不是親屬關係不能遷戶,張瑋為此在房產證加上兩位老師的名字。

張瑋和陳老師。(取材自新聞坊)
張瑋和陳老師。(取材自新聞坊)

後來,陳老師及弟弟先後去世,張瑋操辦完老師後事想拿回這套房產,在辦理房產變更手續時,陳老師遠在外地的兩名外甥在繼承老人上百萬存款之後,拒絕張瑋變更產證的要求。

兩名外甥因親屬關係較遠,又常年居住在外地,僅是隔幾年來看望兩位老人一次,無其他聯繫及贍養行為。張瑋將老師的兩名外甥告上法庭,要求法院確認其享有涉事房屋的全部產權。

同是陳老師的學生,上海音樂學院老師、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張澤勇表示,老師去世後,曾親耳聽見陳老師的外甥說「阿姨(陳老師)關照我們,這個房子是張瑋的;我們要遵循阿姨的遺願,把這個房子歸還給張瑋。」張澤勇還提供相應錄音。

張瑋和陳老師。(取材自看看新聞)
張瑋和陳老師。(取材自看看新聞)

除了有多名證人,張瑋還有一段她與其中一名外甥的電話錄音;這名外甥說:「這個房子一定是要還給你的。包括我舅舅都跟我交代清楚,所以我的這個認知和立場不會改變,不該是我拿東西,我一分我都不會拿。」

據悉,這起案件已被上海長寧區人民法院受理。

看了這個現代版「農夫與蛇」的故事後,有網友表示人性經不起考驗。也有網友氣憤地表示,如果房子讓外甥繼承了,天理難容。還有網友建議應該要提前做好公證。不過,也有網友提出了質疑,不能僅聽一方當事人的說詞。

張瑋全款買下法華鎮路一套125平米的房子給兩位老師居住。(取材自看看新聞)
張瑋全款買下法華鎮路一套125平米的房子給兩位老師居住。(取材自看看新聞)

房產

相關新聞

小米遭爆要求員工「每天工作15小時」 請假未加班補回恐被勸退

日前,小米被曝要求員工日均工作時長不得低於11.5小時,低於8小時需要提交說明,而工作時長排名靠後的員工更要被約談、甚至勸退,相關話題引發廣泛關注。對此,小米方面尚未作出回應。 據《九派新聞》報

買來的「中華秩序」:中共的強國外交,揮霍多少經濟和人命代價?

中共的外交政策讓中國人民付出的代價,與其國內政策的代價是一樣的沉重可怕。數以千萬計的中國人喪生在1946-1950年的中國內戰、1959-1963年的大饑荒(在許多地方是1958-1965年)、1966-1977年的文化大革命,從1940年代到2020年無數的政治運動、清洗和「嚴打」之中,以及過去幾十年管理不善或人為的諸多災難和流行病之中。

分秒無誤來到人間!陸「世紀嬰兒」千禧年0時0分出生 今卻驟逝僅活1/4世紀

據中國新聞網報導,24日,在大陸被稱為「世紀嬰兒」的女孩千千母親發布訃告稱,2000年0點0分出生的千千已經去世,得年2...

曼谷大樓倒塌牽涉中企 媒體消音「中鐵十局」

緬甸地震釀災情。泰國曼谷恰圖恰區一處興建中大樓倒塌,這座大樓承建商之一為中國央企子公司「中鐵十局」,除了極少數媒體點出倒...

陸男闖洗浴中心女賓區 女子全裸被看光!店家解釋「誤入」網不信

誤入女賓區?重慶有女生到中國大陸流行的洗浴中心(提供洗浴、SPA、健身等服務的休閒場所)光顧時,1名男子突然闖入女賓區,她當時正全裸塗乳液慘被看光。

緬甸強震波及雲南 護士跪地全身護嬰兒:本能反應要保護寶寶

3月28日,緬甸發生黎克特制7.9級(港澳稱呼,芮氏規模8.2)地震,鄰近的雲南省多地有明顯震感。在雲南瑞麗一間月子中心,兩名護士在地震劇烈晃動中跪地護住嬰兒,閉路電視拍下現場感人一幕。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