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追曖昧對象…他做1事IG被官方永久停權超想哭 網曝救回方法

監委王榮璋被爆年領250萬元「0業績」 田秋堇再傳公務車爭議

王大陸閃兵案起訴28人 新北檢曝逃避兵役手法「憋氣騙診斷證明」

港去年貪汙投訴逾2058宗 按年升3% 公部門警隊最多

香港示意圖。(圖/shutterstock)
香港示意圖。(圖/shutterstock)

負責監察香港廉政公署各項工作的4個獨立諮詢委員會,3日發表2024年工作報告,指去年廉署共接獲2058宗與選舉無關的貪汙投訴,較2023年增加3%,其中有480宗涉及港府部門,按年升6%。另外,廉署去年檢控207人涉及104宗案件,同年有119人被定罪,而轉介決策局及部門考慮作紀律處分及行政處理的港府人員就有64人。

文匯報報導,審查貪汙舉報諮詢委員會主席陳智思表示,投訴不等於最終會被檢控,無需刻意逐年比較;又指多人前來投訴是一件好事,反映市民重視反貪防貪文化,香港整體的廉潔文化沒有特別大改變,見不到有系統性問題,亦沒有集團式貪汙。

在去年接獲的2058宗投訴當中,涉及港府部門和公共機構的投訴分占23%及7%,私營機構的投訴則占整體貪汙投訴70%,共有1438宗。

樓宇管理業仍然是重災區,錄得509宗投訴,成為最多投訴的界別;建造業投訴錄得190宗,按年上升45%,成為第二多投訴的界別;緊隨其後的是金融及保險業,2024年分別錄得95及45宗。

至於涉及港府部門的貪汙投訴中,針對香港警務處的投訴最多,有108宗;針對懲教署的投訴數字也按年激增144%,錄得44宗;食環署亦有44宗。陳智思表示,若以過去5年針對港府部門投訴的平均數字548宗來看,2024年的數字仍處於低位,雖然懲教署投訴數字急升,但2024年無人遭到檢控,又透露有10宗投訴是來自懲教署內部轉介,反映部門的廉潔意識。

另有140宗投訴涉及公共機構,錄得最多貪汙投訴的分別是醫管局、港鐵和馬會,當中針對醫管局的投訴錄得25宗,按年上升4%,繼續成為最多投訴的公共機構;港鐵公司投訴只有15宗,但按年急升276%,馬會投訴亦有12宗,按年升200%。

被問到涉及懲教署、港鐵及馬會的貪汙投訴明顯增加,陳智思指每年投訴數字都會因不同原因上升或下跌,但接獲投訴不代表最終會被檢控,大多數港鐵及馬會的貪汙投訴涉及行政人事管理,不涉及服務。陳智思認為,越多人向廉署投訴,對港府、公私營機構帶來一種壓力及監察,其實是一件好事。但若看過去多年的平均數,會發現香港整體的廉潔文化沒有特別大改變,見不到有系統性問題,亦沒有集團式貪汙。

香港示意圖。圖/ingimage
香港示意圖。圖/ingimage

香港 貪汙

延伸閱讀

包庇好友走私加熱菸、禁藥胎盤素 移民署退休分隊長貪汙起訴

台中地政局長涉貪 傳檢方從臉書扒高檔料理照成鐵證?

綠營底下偵辦陳水扁貪汙 法務部推薦「他」當大法官

獨/涉特別費貪汙…中市地政局長吳存金家人也被傳訊 辭局長有助止血

相關新聞

「我若沒上班 把文件交紀委」湘實習醫師墜樓疑有黑幕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實習醫師帥宇去年5月墜樓身亡,初步被認定為自殺,但在家屬恢復羅帥宇電腦數據後,發現有多件指向醫院內部人...

貴州觀光船側翻已知3死、14人仍失聯 習近平緊急指示千方百計搜救

五一假期期間,大陸傳出景區觀光船意外,貴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鄉六沖河東風庫區附近發生載人遊船側翻事故。央視新聞指出,5月4...

河南鄭州雙層公車撞隧道 車頂被「削平」畫面曝光

大陸河南鄭州一輛雙層公車,11日穿越隧道內發生驚險一幕,因誤入地下道輔道撞擊涵洞,整輛車頭上半部遭「削平」,碎片散落車後...

館長曝也寫過遺書 看四行倉庫嘆能理解大陸軍力提高 

網紅「館長」陳之漢首次訪問中國大陸,今早增加赴「四行倉庫」行程,他在參觀完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後紅了眼眶,感嘆「很震撼超難...

女花2.2萬請收納師「一條龍」搬家歸位 一進新家見「滿地雜物」傻眼

一場原本為了省事的搬家收納服務,卻「越收越亂」。上海一名王女士因手腕受傷無法自行打包,花費5350元人民幣(約新台幣2.2萬元)請來專業公司協助搬家與收納,但結果讓人大失所望,甚至還壓壞一頂高價毛氈帽,引發爭議。

男子身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竟被警察包圍帶走

一位男子身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簡體字樣上衣出現於維園,隨即被駐守的港警包圍,男子和警方發生口角衝突,現場甚至拉起封鎖線,最後該名男子仍在大批警力包圍下被帶走。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