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舉槍狙擊四郎」涉版權紅線?陸版權協會發聲

社群媒體上有網友製作以AI生成的《後宮甄嬛傳》惡搞短片。圖為AI生成的甄嬛舉槍狙擊四郎。(圖/取自微博)
社群媒體上有網友製作以AI生成的《後宮甄嬛傳》惡搞短片。圖為AI生成的甄嬛舉槍狙擊四郎。(圖/取自微博)

農曆過年期間,觀眾齊聚線上追經典電視稱《後宮甄嬛傳》,在社群媒體上也可以看到有網友製作以AI生成的惡搞短片,像是甄嬛舉槍狙擊四郎、嬪妃們說完「臣妾告退」後騎著重機離開、或是華妃搭火車回老家過年等,對於這波「AI魔改」,大陸版權協會近日發文指出,既要充分發揮AI技術優勢,促進短影音創作繁榮,也要有效保護版權方的合法權益。

除了《後宮甄嬛傳》被AI魔改,《西遊記》、《紅樓夢》等作品也難逃大陸網友二次創作,大陸國家廣電總局網絡視聽司曾發布《管理提示(AI魔改)》,稱這些影片為博取流量,毫無邊界褻瀆經典IP,衝擊傳統文化認知,與原著精神內核相悖,且涉嫌構成侵權行為。

大陸版權協會13日微信公眾號發文指出,在AI生成階段,魔改影片存在侵犯改編權、保護作品完整權的風險。如果魔改短影音與原作風格大相逕庭,呈現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內容畫面和劇情走向,可以認定其具有獨創性。但這些短影音通常沒有脫離原作的基本表達,大部分仍保留原作人物外形、聲音及服化道場景,令人將其與原作相聯繫。若未徵得版權人許可,無疑會引發改編權侵權風險。

文章指出,使用者作為AI短影音二創的主體,一方面應自覺學習相關版權法規,一方面對於計劃使用的素材仔細核查其版權歸屬情況,積極尋求授權,避免陷入不必要的糾紛。並嚴守創作底線,秉持對原作的敬畏之心,不為博取短期流量迎合低俗趣味,曲解、醜化原作,背離原作的創作初衷。

提供影片傳播的網路影音平台也被點名,該文章指出,平台作為網絡版權生態的重要樞紐,應不斷完善內容審核機制,對於「魔改」經典、扭曲原作的侵權短影音,堅決予以清理,以站內信、彈窗提示、推送通知等多種方式,營造尊重版權的社區氛圍。

在大陸全力發展AI產業的當下,大陸版權協會也沒有否定AI技術帶來的創作便利性和創作成本降低,而是在結論指出,AI二創蓬勃發展的當下,必須高度重視版權問題,既要充分發揮AI技術優勢,促進短影音創作繁榮,也要有效保護版權方的合法權益,為廣大觀眾帶來更多高品質、合法合規的優秀短影音作品。

社群媒體上有網友製作以AI生成的《後宮甄嬛傳》惡搞短片。圖為AI生成的華妃騎重機。(圖/取自百度)
社群媒體上有網友製作以AI生成的《後宮甄嬛傳》惡搞短片。圖為AI生成的華妃騎重機。(圖/取自百度)

AI 影片 後宮甄嬛傳 社群媒體

延伸閱讀

大陸碳市場交易 山東1.33億噸居首

大陸農村銀行合併恐爆雷

皇上3天駕崩1次!「甄嬛傳」千萬人上香告別式日期曝光

「甄嬛傳」皇上又駕崩 首輪公祭6.4萬人上香破紀錄

相關新聞

河南鄭州雙層公車撞隧道 車頂被「削平」畫面曝光

大陸河南鄭州一輛雙層公車,11日穿越隧道內發生驚險一幕,因誤入地下道輔道撞擊涵洞,整輛車頭上半部遭「削平」,碎片散落車後...

小米遭爆要求員工「每天工作15小時」 請假未加班補回恐被勸退

日前,小米被曝要求員工日均工作時長不得低於11.5小時,低於8小時需要提交說明,而工作時長排名靠後的員工更要被約談、甚至勸退,相關話題引發廣泛關注。對此,小米方面尚未作出回應。 據《九派新聞》報

買來的「中華秩序」:中共的強國外交,揮霍多少經濟和人命代價?

中共的外交政策讓中國人民付出的代價,與其國內政策的代價是一樣的沉重可怕。數以千萬計的中國人喪生在1946-1950年的中國內戰、1959-1963年的大饑荒(在許多地方是1958-1965年)、1966-1977年的文化大革命,從1940年代到2020年無數的政治運動、清洗和「嚴打」之中,以及過去幾十年管理不善或人為的諸多災難和流行病之中。

分秒無誤來到人間!陸「世紀嬰兒」千禧年0時0分出生 今卻驟逝僅活1/4世紀

據中國新聞網報導,24日,在大陸被稱為「世紀嬰兒」的女孩千千母親發布訃告稱,2000年0點0分出生的千千已經去世,得年2...

疫情向中國索賠?美印義都來求償

在2020年全球疫情大爆發的時候,受害嚴重的其他國家如義大利、印度等,也都有就疫情向中國提告的案例出現

濟南罕見暴雪山東航空仍起降 網友驚呼堪比戰鬥機

綜合陸媒報導,3月2日,濟南出現罕見暴雪,導致濟南機場部份航班延誤。但山東航空仍然正常起落,引發網友感歎:「山東航班真的堪比戰鬥機」。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