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觀策/春節入列非遺 為何遭消音
中國的春節日前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錄至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項決定對中華傳統文化是個肯定,但在當前的台灣出現春節可以歡樂渡過,春節成功申遺卻不宜宣傳的怪象。
根據大陸向聯合國提報的申遺說明,指春節是中華文化最古老、最重要的傳統節日,「闔家團圓」、「回家過年」為中國人提供了一種認同感和延續性,是一整套中國民俗文化的集合體,寄託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情感密碼。
大陸外交部進一步說明,指春節蘊含著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和平、和睦、和諧的價值追求,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並指世界上有近廿個國家將農曆新年定為法定節假日,全球約五分之一人口以不同形式慶祝。
農曆春節已深入華人世界甚至泛及周遭的鄰國,除了寫春聯、包餃子、吃團圓飯、發紅包、放鞭炮、舞龍舞獅外,春節前公家機關與各工商企業發放年終獎金、年終聚餐摸彩等,無一不與迎接春節有關,春節的影響力與文化意涵更是端午、中秋三大傳統節日之首。
春節結合了生活實踐與傳統文化保存,如同同一時間被收錄至「非遺」名錄的日本清酒一樣,遍布在你我之間,都算是實至名歸。聯合國給了它們的「新頭銜」,有肯定與激勵,此也印證傳統文化的影響力。
有趣的是,當全球各主要媒體(尤其華人世界的媒體)都在播報春節申遺成功的消息時,在台灣的多家綠營媒體隻字不提有這件事,這樣操作的原因不外乎:這條消息不具新聞性,沒有刊載價值;這條新聞是在配合中國的大外宣,政治不正確,不符當前去中國化政策,因此不宜刊登。
說到底,對許多仇中的人來說,「中國春節」如同「中國台北」一樣,只要有個「中」字,包括中華文化、中國人以及對岸的一切,都戳中反中人士的敏感神經,他們恐懼中華文化的龐大傳播力、影響力,乃至盡可能的要與「中」切割,或者與「中」有關的新聞必須是負面的才能播報。
在台灣,端午中秋春節早已明定為國定假日,大家享受假期吃粽子月餅水餃;在民間,關公媽祖五府千歲與四處林立的宮廟、中元普渡的盛大祭祀;以及農夫的農作、民眾的養生多依廿四節氣順天應時等等,可說台灣處處充滿著「中國元素」。
就以賴清德總統今年九月十七日在潘孟安母親道教告別式上當點主官那一幕來說,賴總統全程不看稿,流暢地念完二百一十字點主文:「…孔聖賜我文昌筆,我今將筆對天庭…」,可見連賴總統也被這民間習俗盛載的中華文化所影響而傳承。
台灣的語言文字、宗教信仰、飲食習慣、風俗民情等幾乎都源自對岸,大陸放七天的春節黃金周,台灣也放一個星期的春節連假,台灣所有生活樣態早融入其間。
如果台灣把「春節成功申遺」視為中共的統戰,而不願或不敢直面,將呈現「我過我的節,而不探究此節從何來」的難以自圓其說境地。就此來看,台灣愈是去中國化,恐怕愈會是認同錯亂、精神錯亂。
不過,有朝一日,台灣或乾脆效法南韓或越南自欺欺人,把這些來自大陸的傳統節日改成源於自己的歷史傳承,稱「台灣春節」、「台灣中秋節」自我安慰。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