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公分恐龍化石 港首次發現後公開展示、封閉赤洲島考察
香港首次發現恐龍化石,初步估計屬「白堊紀時期」的大型恐龍,最遠可追溯至1.4億年前,推測可能是蜥腳類恐龍或鳥臀類恐龍。漁護署23日即日封閉發現恐龍化石的赤洲島,直至完成考察。
大公報報導,香港恐龍化石發掘研究,獲得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支持,兩地專家及院校未來亦會共同推展恐龍化石考察、發掘及研究。專家分析認為,香港或會發現更多恐龍化石,建議繼續發掘赤洲含古脊椎生物化石的岩層。
發展局文物保育專員蔣志豪表示,發現的恐龍骨骼化石碎塊的大小大概是50公分,專家推斷可能屬於恐龍的肩膀或臀部骨骼。專家建議繼續發掘赤洲上含有恐龍化石的岩層,認為可能會發現更多恐龍化石。
發展局23日表示,恐龍化石將於25日起在香港文物探知館展出;古物古蹟辦事處24日下午舉辦講座,參與人士可率先觀賞恐龍化石。
恐龍化石發現地點是香港東北水域的赤洲島,屬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範圍。漁農自然護理署早前委託中國地質大學調查赤洲地質,並於今年3月發現岩層疑似含有古脊椎生物化石。發展局接獲通知後,隨即邀請古脊椎所的專家赴港,聯同古蹟辦和漁護署人員,在6至8月期間到赤洲考察,並收集樣本。
專家對樣本進行骨組織切片,並用顯微鏡觀察、用軟件分析後確認樣本屬大型骨骼恐龍化石,初步估計屬於白堊紀時期,即1.45億年前到6600萬年前的恐龍,並推斷恐龍化石有機會是蜥腳類恐龍或鳥臀類恐龍。推測是根據赤洲沉積岩地層年齡的上下限及與廣東省相似地層對比。
古脊椎所副研究員裴睿推斷,該恐龍可能是死後被沙石掩蓋,其後被大水沖出地表,然後再次被埋藏於被發現地點。由於發現的恐龍骨骼分布散亂,且破碎風化,在原地死亡後被埋藏的機會較低。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23日表示,今次發現恐龍化石,為香港古生態研究提供了新證據,意義重大。
為便利後續考察、發掘及研究,漁護署署長已根據《郊野公園及特別地區規例》,即日起封閉赤洲島,除已獲許可的專家和相關人員外,任何人不得登岸,直至完成考察。違者可被檢控,一經定罪,最高可被判罰款2000港元(約257.5美元)及監禁三個月。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