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136萬人處貧窮狀態 樂施會:香港疫後貧富差擴至57.7倍

今年第一季度香港整體貧窮率達20%。(鄧宇詩攝)
今年第一季度香港整體貧窮率達20%。(鄧宇詩攝)

樂施會今(19日)發表《香港貧窮狀況報告2023: 疫後復常下的兩極化復原》,分析政府統計處數據發現今年第一季度香港整體貧窮率達20%,超過136萬人處於貧窮狀態。2023年第一季最貧窮一成住戶月入中位數為2300元,最富裕一成住戶月入中位數為132,600元,兩者差距達57.7倍,歷年最高。

第一季度整體貧窮率達20% 最窮一成住戶月入中位數跌至$2300

樂施會《香港貧窮狀況報告2023: 疫後復常下的兩極化復原》顯示今年第一季度香港整體貧窮率達20%。於疫前2019年,最貧窮一成住戶月入中位數為3500元,最富裕一成住戶月入中位數為13萬,差距達34.3倍。但2023年第一季數據顯示,最貧窮一成住戶月入中位數跌至2300元,最富裕一成住戶月入中位數為132,600元,兩者差距進一步擴大至57.7倍,達歷年最高。

約20萬人在職貧窮 「零售、住宿、餐飲服務」業比例最高

報告顯示,2023年第一季就業人口中,約有6.4%,約20萬人為在職貧窮。其中,84.1%人士從事低技術工作。在職貧窮比例最高的為從事「零售、住宿、餐飲服務」人士,佔整體在職貧窮26.6%。

樂施會港澳台項目總監黃碩紅指,經濟復蘇下貧富懸殊差距變大原因是基層工種減少以及最低工資追不上通脹。她指,疫情時出現了清潔、隔離設施工作人員等基層工作,但疫情結束後這些工作不再需要。加上疫情後收銀、侍應等工作機械化,令社會整體基層工種減少。她又表示,雖然政府今年調整了最低工資去到40元,但之前3年都沒有作出調整,未能夠追及通脹速度。

在非經濟活躍人口的貧窮狀況方面,非經濟活躍人口貧窮率由2019年的29.9%上升至今年第一季的32.4%。樂施會助理研究及倡議經理梁名峰表示,人口老化問題持續,因「退休」而被納入非經濟活躍人口在2019年佔54.5%,今年第一季躍升升至60.5%。其中約51萬長者為貧窮長者。

樂施會助理研究及倡議經理梁名峰表示,處理長者貧窮問題是處理香港貧窮問題的關鍵。他又指,日本在疫復,復經濟復蘇得比較快的其中一個原因為發展了「銀色經濟」,隨着長者人口增加更應該考慮善用「銀色經濟」市場。

樂施會建議政府輸入外勞前 先協助基層就業

組織建議,每年調整最低工資,就今年通脹水平而言,最低工資不應低於48.5元。另外由政府推廣生活工資,即一名僱員所領取的工資,除了讓他及其家庭成員解決基本生活所需外,更能讓他們過有體面的生活,今年建議水平為每小時不低於60.1元。除此之外,組織建議,按每區人口比例,將「社區客廳」擴展至18區,以減低劏房戶壓力。在增加勞動人口方面,組織建議增加兒童照顧服務,以及成立「虛市種子基金」,鼓勵更多婦女或潛在勞動人口參與虛市,推動社區經濟。

樂施會總裁曾迦慧表示,政府在考慮進一步輸入外勞前,應先透過調高最低工資、創造就業和提供其他誘因,協助基層就業。

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延伸閱讀:

扶貧委員會開會未提扶貧報告 政府擬推一筆過非現金津貼助劏房戶

共創明Teen|逾七成半基層沒參與扶貧計劃 團體促設兒童發展戶口

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01》

疫情 扶貧

相關新聞

五月天演唱會陷「假唱」疑雲 上海文旅局要求配合調查

台灣「天團」五月天日前在上海舉辦的演唱會,近日遭指控有近半歌曲「假唱」。據新華社報導,上海市文旅局執法總隊已關注此事,並...

考倒人!央視春晚主題「龘」啥意思 正確讀音、背後含意曝光

進入12月,一年一度的「春晚」腳步聲也越來越近了。中央廣播電視總台2日發布《2024年春節聯歡晚會》的主題為——「龍行龘...

工作難找!大陸今年中央機關公務員報考 首次破300萬人

經濟不景氣、就業越來越難,讓不少大陸年輕人轉爭取捧鐵飯碗。大陸2024年度「國考」(指中共中央、國家機關公務員考試)公共...

陸國務院示警:今冬明春恐多種呼吸道疾病疊加流行

大陸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24日發布通知示警,近期大陸多地暴發的黴漿菌肺炎仍將持續一段時間,且今年冬天至明年春天,大陸可能面...

小學校長9年性侵、猥褻22名學童 遭判死刑並公示罪行

近日,一份「甘肅省平涼市中級人民法院」的公告引發眾多大陸民眾關注。這份公告稱,該市靜寧縣一名張姓小學校長因強奸、當眾猥褻...

鐘南山:近期將現新冠高峰 老年人快接種二代疫苗

據廣州日報報導,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日前在廣州一場公開活動中表示,據預測,近期中國大陸會有一波小的新冠病毒感染高峰。他提...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