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防疫極端封控、極端解封 民眾大錯亂

「遵守了三年的規定,被靜默了一次又一次,換來了爛尾一樣的結局…」中國政府防疫「全面放開」,從先前極端封控又躺平成極端解封,不僅令民眾錯亂,疫情再延燒擴大的風險,也令國際社會憂慮。
國家衛健委日前宣布,將從2023年1月8日起,把新冠疫情從「乙類甲管」降級為「乙類乙管」,對疫情傳染源和密切接觸者不再進行嚴格的隔離管理,中國延續三年的「堅持動態清零」政策正式宣告終結。同時衛健委在通告中,也將原本所使用的「新冠肺炎」一詞改稱為「新冠感染」。
然而中國公布防疫「新十條」、放寬疫情限制後,隨即出現的卻是疫情凶猛爆發、民眾瘋搶藥物和醫院大排長龍等亂象;醫療量能崩潰問題未解,中國政府卻宣布入出境鬆綁等措施,讓民眾喜憂參半。喜的是終於可出國遊玩了,憂的是疫情是否大反撲。
★「清零」180度轉向 大鬆綁
聯合新網網「轉角24小時」報導,國務院表示,將「動態追蹤國內外病毒變異情況」,動態掌握疫情流行強度、趨勢、醫療能源負荷、社會運行情況等,視情況採取適當限制具及活動和人員措施,來抑制疫情高峰。言下之意,中國官方並未就此永久「放開」,不過當前對於疫情的處置和應對,已然從「動態清零」180度轉向。
此前,國務院公布「新十條」、開始大範圍放寬防控時,未提及國境解封,而國家衛健委12月26日的通告中亦表明2023年1月8日起將取消入境後的全員核酸檢測和集中隔離、取消國際航班數量管制、原本對赴中國人員的嚴格入境限制管控,也改為在行前48小時PCR檢測陰性即可,此外也提到「有序恢復中國公民出境旅遊」、「逐步恢復水路、陸路口岸客運出入境」等。
雖然在通告中並未詳細說明何時恢復民眾出國旅遊,但各大旅遊平台,國際機票搜尋量隨之暴增,例如「同程」旅行平台國際機票搜尋量即暴增8.5倍、簽證搜尋量更瞬間增加10倍。
然而,在中國的疫情政策大舉開放的此時,國內的疫情狀況卻愈加嚴重、不容樂觀。在北京、在天津、在中國各地,醫院人滿為患的影片與畫面不斷透過國際媒體與網路流傳,各地藥局內,中國民眾瘋狂搶藥、藥價哄抬,止咳退燒、消炎止痛類的藥物、甚至含維他命C的檸檬和黃桃罐頭都是搶購商品,連鄰近中國的香港、澳門,普拿疼(Panadol)等藥物都被一搶而空。
在微博上,無數網友表示,自己或是身邊諸多親友成為確診陽性的「小陽人」,然而官方公布的疫情數字卻和民眾的感受相去甚遠。此前官方已表示不公布無症狀感染者人數,而國家衛健委在去年12月23日公布的全國新增本土確診數是4103例;而在衛健委發布「乙類乙管」的疫情降級通告後,中國疾控中心應急中心更表示,未來將把公布疫情狀況的頻率改為每月一次。
★疫情蔓延 更加不透明
中國實際的疫情狀況比過去更加不透明,然而近期中國網路上流傳一份標註為「(去年)12月21日國家衛健委會議紀要」的文件;根據這份紀要文件,國家疾控局副局長孫陽在內部會議通報的疫情數字為:12月1日至20日,全中國累計感染2.48億人,全國感染率17.56%;僅僅在12月20日當天,中國的新增感染人數就多達約3700萬例,當中北京、四川等疫情嚴重的區域,當地感染率還超過50%。紀要文件的流出,獲得多家外媒引述報導,而彭博社、金融時報等國際媒體表示,已從與會人士處確認紀要文件的真實性。
★欲蓋彌彰 官方話反著聽
疫情蔓延氾濫、擠壓耗損醫療量能的情況如此,中國當局卻仍表示,因Omicron變異株致病力低,更加大舉「放開」疫情管控,對照僅在不到一個月前,官方仍動輒施以大規模封城封區、頻密強制核酸檢測、以健康碼限制民眾通行來往各地等嚴厲政策,在兩種極端之間的跳躍,已帶來難以控制緩和的混亂;而國家衛健委疫情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接受央視訪問,在說明降級「乙類乙管」政策時,以一句「調整為乙類乙管,不是放任不管」回應民眾疑慮,這句話也引起微博熱議討論。
有網友以「欲蓋彌彰」來形容政府的放寬政策和說法,批評:「現在官方發的東西需要反著聽,專家說的話也得反著聽。」
也有人對於未來極為悲觀,「如今咱們連統計都不統計了,丟失了數據,還想應對病毒,這是不可能的。有錢的城市還能做到分級診療,有權的城市可以全國調配資源,三線以下城市全面潰敗。」
●熱,給冰水 冷,給沸水 網怒批太粗暴
對為期三年、民眾經歷的兩種極端困境感到憤怒,不少網友砲轟政策太粗暴。有網友在微博寫下:「能別把人民對自由的嚮往的(跟)不作為的xx混為一談嗎?遵守了三年的規定,被靜默了一次又一次,換來了爛尾一樣的結局,你說太熱給你放0℃冰水裡,你說太冷給你放100℃沸水裡,難道極端的解決方式就要被接受嗎?」
回望2019年的12月26日,正是新冠疫情在武漢首次確認感染的日子,在屆滿3年的2022年12月26日,中國國家衛健委在極端的三年防控限制之後,宣布了「全面放開」,但醫療資源幾近崩潰的情況,卻顯示出在三年的時間內,中國政府似乎未有過對全球疫情緩和後的後續計畫、未有適當的漸次開放規畫,也未擴增足夠的醫療資源和疫苗普及。
即使國家衛健委表示,中國3歲以上人群的疫苗覆蓋率在92%以上、全程接種率超過90%,但BBC報導,中國只有不足5成的80歲以上人口接種了3劑疫苗;在2022年4月時,80歲以上的高風險年齡層,其疫苗接種率甚至不到20%,此外中國境內仍只能接種科興、國藥等國產疫苗,此類使用「滅活病毒」技術的疫苗已被國際研究指出,保護力遠不及西方的mRNA疫苗。
因此,在微博上,就有網友如此形容而今的中國疫情「全面放開」政策:「我以為的放開:不再封控,儲備發放老人用藥,前兩個月公共場合七天核酸,上班要求抗原,陽性必須居家七天,引進復必泰(BNT)重新普及第三、四針疫苗形成有效抗體,之後逐步寬鬆。但實際的放開:躺平。」
而對國際媒體來說,關注的焦點除中國的疫情現狀和政策轉向之外,還包括:中國如今疫情盛行,加上即將開放國境,會否導致新的病毒變異株產生,以及在全世界廣泛傳播?
德國之聲報導,目前科學家雖尚無定論,但對此深深憂慮,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傳染病專家坎貝爾-雷(Dr. Stuart Campbell Ray)表示,「中國有龐大的人口,且免疫力有限…這似乎是我們可能看到,爆發新變種病毒的環境。」
不少專家表示,中國疫苗的效力存疑問題、加上官方長期宣布的低感染率,代表大部分中國民眾很可能對新冠病毒免疫力低落,因此如今中國境內的大規模感染,仍有相當的危險性。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病毒專家劉善慮(Dr. Shan-Lu Liu)也表示,目前中國已經檢測到許多Omicron亞型變異株,包括具免疫逃脫能力的BF.7,德國之聲指出,此亞型變異株被認為是中國目前感染病例激增的原因之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