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規模6.8地震 印證了「大旱之後必有大震」?

四川多地今年出現嚴重乾旱。9月1日,貴州省地質環境監測院發表一篇文章指出,「大旱之後必有大震」的說法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不料,5日四川瀘定縣就發生規模6.8強震,讓所謂「旱震理論」再度受到關注。
貴州省地質環境監測院微信公眾號《貴州地災防治》9月1日刊載題為《話題:大旱之後必有大震,是危言聳聽還是科學預測?》的文章稱,「大旱之後必有大震」的說法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
左丘明撰寫的國別體著作《國語》中記載: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涇、渭、洛三條河川枯竭,西周都城鎬京(今陜西西安)發生地震,岐山發生崩塌。這次地震造成的破壞很大。
文章並列出:1972年大陸華北地區遭遇大旱,三年半後,1976年唐山發生了規模7.8大地震;1986年雲南遭遇嚴重乾旱,兩年後,雲南瀾滄發生了規模7.6地震,雲南耿馬發生規模7.2地震;2004年,秘魯遭遇十年一遇大旱,三年後,2007年秘魯中部海岸發生了規模8的超級強震;2006年重慶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災,兩年後,2008年四川汶川發生規模8強震。
中新網指出,中國地質學家耿慶國系統研究大旱與地震之間的關係,提出「旱震理論」。他認為,「凡發生過規模6以上大型地震的區域,在地震發生之前的1至3年間,往往會出現非常嚴重的乾旱災害。乾旱的地域越廣、持續時間越長、程度越重,那麼之後所發生的地震強度就會越大、破壞力也越強。」
對此,中國地震台網中心研究員孫士鋐表示,耿慶國的理論本身有較為複雜的研究指標、研究要素和研究方法,不能用一句「大旱之後必有大震」來標簽化、簡單化理解,更不能在一次地震發生後來過分放大傳播這句話。在地震預報領域,也不能以一種氣象事件來簡單進行地震預測、預報。
雖然目前學術界對於乾旱和地震的關係尚無定論,但孫士鋐說,「有一點我認為是可以肯定的,即我們感受到的氣候變化和地球內部的地殼運動肯定有關聯。」
對於地震發生的規律性研究,孫士鋐表示,地震在空間上具有相對集中性的特徵,地震在時間上也有相對的活躍期和平靜期之分。
「比如,一個時段集中在四川地區,一個時段集中在甘青地區,一個時段集中在華北地區等等,從全球來看,還有環太平洋地震帶、歐亞地震帶等等」;「我們說四川地震多發,也只能說它在一段時間內多發,我們說華東華南地震較少,但也不能保證未來一百年,這一地區就肯定不發生地震。」
孫士鋐表示,從地震研究來說,這種規律性現象較為明顯,但要想科學解釋這些規律性現象,目前依然比較困難。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